讀范老大文,引發思古之幽情。兒時所讀,又泛起腦際,有些模糊,有些清晰,証明還沒患老人癡呆症,頓感內心欣然。然揆於現世之道德觀,又不無感嘆,願藉此一抒胸懷。
范老列舉不少'我'的同義字,卻似乎漏了一個'吾'字。現錄《辭源》'吾'字條如下:"(1)我也,就己而言曰吾,因人而言曰我。《孟子公孫丑》我善養吾浩然之氣。"然而對'吾子'一詞解釋如下:"爾汝之稱,《孟子告子》吾子過矣。"此即是說'吾子'是'你'的代稱,請不要誤解為'我的兒子'。唯憶昔曾有電影名『吾家有女初長成』,那絕對是'我的女兒',不會誤解此'女'為'汝'。隨後又有'吾曹'一詞,解釋如下:"猶言同輩中人。"意思是'我輩'、'我等(具相同身份者)'及'公司同人'。'吾曹'比'我們'一詞更精密准確些。誠如范老所言,這實在令人太累了。既有'吾曹',當然有對稱的'爾曹'。我還記得兒時曾背誦過:"天子重賢豪,文章教爾曹,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當時年幼,西賓(老師)從不解釋,根本不懂'爾曹'是什麼意思。
'吾'和'汝'在韓愈的《祭十二郎文》一文中用得最多。'汝'有時亦用'女'代。
另外,還可對一般朋友自稱'弟'或'小弟',對老師或私淑者自稱'弟子'或'門人';最理想日後能成'掌門人',希望不要變成'看門人'或'門外漢'。
附:'吾'的其他意義有:(1) 系出己姓,夏昆吾之後(此字千萬別改為簡體字,拜托拜托)。春秋時楚有吾氏。三國時吳有吾粲。今浙江海鹽有此姓。(2) 吾丘,複姓,吾音虞,即虞丘氏,以地為氏也。漢有虞丘壽王。
前幾天拜讀南太井蛙大文,內稱現在"惡已戰勝了善",引發鄙人不勝感概:敢問天下諸公,於今世上"浩然之氣"還餘(此字千萬別改為簡體字,再拜托)幾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