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紐西蘭華人 “文化沙龍 ”牛年新春前的一次聚會上,“華頁”開辟的“筆友三翁”專欄的老大,金曉泉教授,在暢談了自己以八十五歲高齡,之所以仍身體硬朗,談笑風生,開懷暢飲,筆耕不輟,都在于他多年來堅守的養生之道,八個字“馬馬虎虎,糊里糊塗”。言畢,與會者笑聲嘩然一片,以為是金先生的至謙之詞,但我的感覺卻全然不同。這八字養生訣,高度凝聚了佛教,中醫的養生精髓,乃老年養生的最高境界。且聽我慢慢到來,與老朋友共享。
首先,我們應該明白金先生講的“馬馬虎虎 糊里糊塗”,并非我們生活中見到的那種缺乏責任心的人。金先生所講的“糊里糊塗”,也并非那種黑白顛倒,善惡不分的糊塗蟲。卻聽金先生講“老伴叫我做什麽,我就做什麽。甚至,沖我吼几句,我也聽着…總之,要馬馬虎虎 糊里糊塗。這分明是在生活中要強調隨緣,要和諧,要大度,要包容,而不是斤斤計較,不是針尖對麥芒,不是丁是丁,卯是卯,分寸不讓。
這種“馬馬虎虎 糊里糊塗”的生活態度在佛學的教育中更為直白。佛陀教導學佛人放棄是非,放棄自我,不要分別,不要執著。要“作而不做,不做而作”。這也就是說,什麽事都不要往心里去。雖然做了一件事,但不要在心里留下痕跡,要如同沒做一般,心里毫無一絲牽掛。
佛教有許多學派,不管說法,做法有多大不同,但都是通過“禪定”來修煉清靜心。所謂“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就是要求人時時處處,無論住,行,坐,臥,都要保持清靜心。一句阿彌陀佛提起,即應萬念俱滅,就是最普通的一種禪定法。金先生的八字養生訣,不正是在日常生活中處事待人的態度嗎?堅持這種“不在意,不過分”的精神,隨緣而生,心里無障礙,心中無牽掛”,自然心里就會清靜。
清靜心有那麽重要嗎?須知清靜是佛家修煉的終極目標。心清靜到一定程度,心腦功能便會發生質的變化,人的覺悟,智慧,智能便自然提升到“佛”的水平。簡單的說,這就是佛家提出的“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的一種艱難而神聖的過程。
現在讓我們看一下中醫的觀點。浩瀚五千年的中醫文化蘊含着丰富的養生學哲理。在“內經”中,除了從多方論述的四時起居有常,三餐飲食有節外,還特別地重視人的心志的保養,提出以“恬淡虛無”為養生學的最高綱領。“恬者”自然也,坦然也,虛無即空也,這顯然與佛家崇尚的“清靜心”是一致的,與佛家所堅持的,我們生存的空間里的一切一切,都如同“夢幻泡影”,“如露”,“如電”的哲學觀在這里達到了高度的統一。
不僅如此,“內經”還指出“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的養生措施。“內經”認為,我們的生命體為“形”,“形”乃“神”的物質基礎;“神”即“心”,“心”乃神的主宰。所謂精神內守,就是收斂,節制自己的各種過度的欲望,使心保持一種清靜與和諧,使精不耗傷,神不渙散。用這樣的“心,神”來主宰我們的形體,自然具有抵抗病邪的力量,那麽,我們哪能會有病哪?
清靜心與大腦
醫,佛兩家關于關于清靜心及其作用的闡發是在數千年前落后的自然科學的條件下,對人類文明做出的偉大貢獻。但她的理論是朴素的,她主要來源于對自然的直覺和對實踐的感悟。現代科學在更高的水平上,對這一文明的成果,做出了全新的詮釋。
北京醫科大學著名生命科學家,神經學科學朮帶頭人韓濟生教授,通過實驗證明,針灸之所以能止痛,是由于針灸刺激了大腦細胞,激活了大腦內源性嗎啡樣物質的產生。這與吸毒者注射了嗎啡劑后而產生的歡快,愉悅的感覺, 其機理是一樣的。腦科學家孫作棟認為,人類的許多疾病,以及各種不可思議的,夢幻般的,帶有濃厚宗教色彩的精神意識活動,實際上都是大腦活動的產物。人類大腦的神經細胞約有140億個,而其中百分之九十的細胞都處于沉睡狀態。喚起沉睡的腦細胞,不僅是解決許多現代醫學不能解決的治療疑難病的新出路,也是提高人類整體文明的關鍵。
因此,我們有理由認為,佛家提出的禪定-定理-清靜-佛的模式,“內經”提出的“恬淡虛無-精神內斂,病安從來”的模式,都是通過一定的方式方法,最終改變人類大腦活動的理性行為。二十一世紀是生命科學的時代。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將通過一系列的腦科學的研究成果,在更高的水平上,科學地認清“清靜心”對生命體的功能和作用。
結束語:
讓我們再回到金教授的八字養生訣。不難看出,“馬馬虎虎 糊里糊塗”真是大有學問,深含玄機。佛經說:“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佛教各家的禪定法,禪定的功能,確實可以使你的心靜下來,而不管清靜心是否能最終能改變大腦的組織活動,但至少能抑制交感神經的興奮,而宜于養生健體。印度的瑜伽,中國的氣功,現代西方流行的TM功,強調的都是練習“清靜心”。已經步入晚年的兄弟姐妹們,讓我們記住金教授的八字養生決。我相信這對提高你們的生活質量,延長你們的壽命一定會有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