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一些老城市的路名往往反映一段歷史或一個典故。有的還與某個故事有關。閑來捉摸一番,頗感有趣。
上海的多數馬路和街道,都有舊名。有的不止一次改來改去。由於路比較長,南北向的路都分為南,中北三段。如四川路原來分為北四川南路南四川路,後來改稱四川北路,四川中路和四川南路。有些路在租界時代大多以殖民主義者政客和將領或鉅賈的名字命名。例如慕爾鳴路,愛爾近路,亞爾培路,愛多亞路等。民國時代改成中國名字,有的按諧音以相近的中國城市名命名。如慕爾鳴路改為茂明路,愛爾近路改為安慶路,愛爾考克路改為安國路;有的則按相鄰的街名,省市地名或按相應的中國要人的名字改名。如亞爾培路改為陝西南路,愛多亞路改為林森路(現為延安東路)。現在的淮海中路以前叫霞飛路,是以法國統帥Joffre的名字命名的。
蘇州的路名另有一些趣聞。蘇州原為吳縣。為明清兩朝江蘇省蘇州府所在地。但設蘇州市建制是在1949年以後。由於蘇州的方音所致,加上昔日不識字的人較多,市民都以諧音呼叫街名,鬧出了許多笑話。如城東的喬司空巷,司空本為舊時官名,但是草根階層不知道,便叫成了喬師姑巷,師姑即尼姑,人所皆知也。現在蘇州的人民路,從城北的平門到城南的南門,貫通城市南北。舊時叫護龍街,相傳乾隆皇帝南巡時有刺客企圖行刺,軍警俠客義士在此街上與刺客決鬥,把皇帝護送到行宮(一說到松鶴樓飯店,在今太監弄)歇息。護龍街因而得名。按照舊時中國人對龍的認知,此說應可成立 (且今日松鶴樓尚保存有乾隆御筆墨蹟)。但是民眾一向稱之為“馬龍街”,蓋“護龍”的護字寫出來不認識,聽起來又太“文言”,當時“護龍”的熱鬧場面車水馬龍,以訛傳訛,就成了馬龍街了。它後來又被命名為中正路,蓋彼時蔣介石亦為“當今一龍”也,一直到新中國成立才改用今名。與此有相同淵源的一條街是接駕橋,它與昔日的護龍街相交呈丁字形,據傳當時迎接乾隆的官員警衛在此等候。可是百姓把它叫做“屈駕橋”,筆者的先母一直這樣把它叫到了1992年謝世。宜多賓巷,以古代其中曾住著一位廣納門客的士紳的軼事得名,被民眾以其諧音訛傳為“耳朵邊上”,因在蘇州方言中,耳字和宜字都發尼字的音,當時你若是按普通話說路名來問路,反而問不到。城中的馬醫科是一條乾淨僻靜的小巷,以曾住著一位姓馬的名醫而得名。因為蘇州方言裏“科”與“窩”同音,這條街一直被叫做“螞蟻窩”,住在裏面的人自己也這麼說:“你住哪里?” “螞蟻窩,有空來玩”。你要是說“馬醫科”,對方反而一怔,才悟出來。因果巷,應該是容易叫的名字,也是因為諧音,被叫作“鸚哥巷”這倒也不甚相謬。更好笑的是養育巷,竟被叫成了“羊肉巷”,雖然“養”與“羊”同音,“育”和“肉”在吳方音中也可假通,但仍難免被外地人認為蘇州人什麼都和吃的聯繫在一起,何其饞也。至於因諧音,訛傳而“篡改”路名中一個半個字的,更是俯拾即是,其主要原因是避難就易。如馬大逯巷,叫作馬大頭巷,王洗馬巷,叫作王細木(馬與木同音)巷,三茅觀巷叫作三木殼巷等等。外地人到蘇州問路,不可不加注意,最好的办法是写在纸上再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