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本是劇之本,劇本的優劣決定劇的命運,但決定劇本命運的也并非完全是劇本。這次回國同文友談及劇本創作感觸多多。筆者在70歲以后寫了二百萬字,其中一百萬字以小說形式在2004年至2008年五年時間出版了四本書,即《諜海春秋》《愛越國界》《奧克蘭的雨》《上海灘女諜》。另一百萬字寫了几個影視劇本,即《坎坷女線人》《她的五十年》《情的十字架》。
農夫春耕盼秋收,筆耕者自然有發表欲。筆者作為一個文學愛好者從18歲開始在上海多家報紙上發表稿件至70歲以后出版書,這真如一位女友對我說“你一生雖曆經坎坷,但在文學創作上有此收獲也不枉此生了。”其實這位當編輯的朋友還有一些話,諸如“你太累了,封筆吧。”封筆對我耒說,應該是個理智之舉,可是我是一個很不理智的人,在我的思想上、精神上、生活中不能沒有“闖”和“搏”,一個不甘心失敗的人很難面對失敗。我寫文學劇本是失敗的。五年前當我30萬字30集電視連續劇文學劇本脫稿后很快通過了審查關,并得到了一位資深導演的肯定。他說,《坎坷女線人》這個本子創意新、專業性強,對觀眾有吸引力。導演說,寫線人的劇本不多,寫女線人的更少,而且是坎坷女線人,不是這方面專業
很難寫得好。導演說到做到,很快落實了五十萬(人民幣,下同)投資。可是劇本故事背景是40年代,在拍攝場租一輛46年道奇車只用15分鐘就要五千元,拍一部30集電視連續劇至少要二千萬,資金缺口很大,后續資金跟不上。后來雖有過轉機,可又遇上涉案劇受到限制,于是原來想投資的人也不敢冒險了。中國居民的文化需求滿足度不到百分之二十五,可是文化事業的發展受着政治、經濟、市場種種客觀因素影響。影視圈內很多怪現象令人費解。不少專業創作人員的精品劇本被冷凍在庫房里,而几個名不見經傳的劇作者并不怎樣的劇本卻能走紅,究其原因,是前者不懂目前文化競技場的游戲規則,而后者卻懂得“潛規則”。為什么20集劇本沒有人出錢,而120集的本子卻有人投資,而且還不是原創作品,是由買了1981年的9集電視劇的改編權后翻拍的。新版劇本融入了大量感情糾葛和戲劇沖突,很吸引年輕觀眾。雖然業內人員認為新本子編造痕跡太重,使原創傷痕累累,可是有些人就是喜歡看痴心情人和扯不斷的綿綿情。戲不夠,情耒湊,多悠閑啊!只要收視率高,有錢可賺,至于作品品位,文化價值和社會效果都是次要的。不是有人說,凡是存在都是合理的嗎?最近中國熒屏諜戰劇進入了一個新的曆史階段。《暗算》《特殊使命》《生死諜戀》《密令1949》《海狼行動》等等正在橫掃熒屏,輪番轟炸。筆者在觀摩學習之后覺得這些劇本都不錯,可是專家卻認為大部分的諜戰劇都是不成功的,認為只顧鳊故事,并沒有體現出相應的文學價值。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耒越成為中國民眾的熱切願望。當前金融危機的形勢與刺激內需的緊迫需求并存,丰富文化生活可以舒緩緊繃的神經。筆者認為,中國國務院啟動4萬億資金拉動內需的戰略,應該是涵蓋文化產業的。在此時此刻,旅居海外的華人文化人和新西蘭華文文化沙龍的一百多位“筆杆子”是不是值得思考,作出相應行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