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落下帷幕的二十國集團(G20)倫敦金融峰會,是在全球金融危機未曾見底的歷史時期召開的重要會議。峰會取得了哪些成果?對抗禦當前經濟危機的衝擊、恢復經濟增長有何作用?為國際社會所關注。本文根據會議聲明和有關資料,做以介紹。
G20走上歷史前臺
2007年夏美國次貸危機爆發,隨後由此以引發的世界經融危機,到目前為至不曾見底。在應對這場嚴重的金融危機過程中,主要由發達國家組成的七國集團(G7)框架越來越顯得力不從心,而包括了主要發達國家和主要新興國家的二十國集團(G20),則開始在協調全球應對金融危機方面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七國集團成員包括美國、英國、德國、法國、義大利、日本和加拿大。G7 形成於上世紀70年代,由西方主要發達國家組成,最初宗旨是協調發達國家經濟政策,共同解決世界經濟危機和貨幣危機。1998年,俄羅斯正式加入七國集團,於是形成了目前的八國集團。
由於七國集團在成立之初囊括了當時西方主要發達國家,其影響力不容小覷,特別是在協調發達國家經濟政策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不僅對發達國家,也對整個世界經濟產生了重要影響。
隨著世界經濟格局的變遷,特別是新興經濟體的崛起,七國集團顯然已失去代表性。在經歷了1997年到1998年的亞洲金融危機後,世界迫切需要一個同時包括主要發達國家和主要新興國家的組織,以加強政策協調,共同應對全球性金融和經濟問題。二十國集團機制,體現了經濟全球化和世界多極化發展的必然性,由二十國集團肩負起領導世界各國共同應對經濟和金融危機的重任,與八國集團相比,具有更大的代表性。
二十國集團成立於1999年。成員除了七國集團成員和歐盟外,還包括中國、俄羅斯、韓國、印度、印尼、澳大利亞、南非、土耳其、沙烏地阿拉伯、巴西、墨西哥和阿根廷。這些國家擁有全世界90%的國內生產總值、80%的貿易額和2/3的人口以及作為特邀方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成立最初幾年,二十國集團只是一個較為鬆散的國際組織,以非正式的部長級會議形式運行,迄今為止已舉行過六次部長級會議。無常設秘書處,主席採取輪換制。
2008年9月中旬,美國次貸危機升級為一場全球性金融危機。為應對危機,不少國家都提出了召開全球性會議的倡議。最終,二十國集團在華盛頓召開了該組織第一屆金融市場和全球經濟峰會。在華盛頓峰會上,通過了宣言和行動計畫,就加強國際協作、共同應對金融危機達成了一系列初步共識 ,包括各方採取緊急措施支持全球經濟和穩定金融市場、加強金融監管和反對貿易保護主義等重要內容。由這次會議開始,二十國集團因其廣泛代表性而走到了歷史前臺,開始在協調各國政策、應對金融危機方面發揮真正的實質性作用。
今年3月14日,二十國集團財政部長和中央銀行行長會議在英國霍舍姆舉行,為定於4月2日舉行的二十國集團倫敦金融峰會敲定了主要議程。在這次會議上,由中國、巴西、俄羅斯和印度組成的“金磚四國”發表聯合聲明,要求擴大新興和發展中國家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等國際金融機構中的代表權和話語權,這一立場受到各方矚目。
G20峰會取得了積極務實的成果
G20倫敦峰會前,德法、美國和中國、俄羅斯、巴西為首的新興市場體國家分別側重于加強金融機構監管、加大經濟刺激力度和改革貨幣體系發表了各自的意見和建議,不少分析人士認為,峰會很難取得任何實質性結果。通過與會各國領導人和有關方面密切合作,在刺激經濟、加強金融監管、反對貿易保護主義、促進國際貿易增長、幫助世界貧困國家等領域都達成了較廣泛的共識,取得了積極務實的成果。
美國的立場得以體現。美國是竭力宣導G20倫敦峰會進一步出臺大力度刺激經濟計畫的國家。奧巴馬認為,與迅速恢復經濟相比較,什麼也沒有比進一步出臺強有力的刺激經濟計畫重要了。各個國家需要加大力度出臺刺激本國經濟計畫,世界更需要協調一致出臺強大的刺激經濟方案。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同意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和世界銀行等多邊金融機構提供總額1.1萬億美元資金,其中IMF資金規模將擴大至現在的3倍,由2500億美元增加到7500億美元,這樣的增資規模對加強IMF的地位,增強了其作為世界經濟‘穩定器’的功能,重新確立了IMF在國際金融體系中的作用。2010年底前財政刺激方案規模將達5萬億美元,同時,各國央行將採取擴張性政策。
加強金融監管是德法希望達成的目標。二十國集團領導人達成了多項共識:首次把對沖基金置於金融監管之下。由於不限制其操作和不受監管,每一次金融危機,國際對沖基金都是興風作浪者之一。令人們記憶猶新的是,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國際對沖基金在泰銖上的興風作浪是導致危機的直接原因。其次,把對所有具有系統性影響的金融機構、金融產品和金融市場實施監管和監督以及企業高管薪酬也在監管之列,這些監管措施都頗具新意。最後,各方不但承諾要改革國際金融體系,並明確拿出加強對對沖基金的監管、嚴格全球會計準則、打擊“避稅天堂”等等細化措施,還表示將建立金融穩定委員會和金融機構監管團機制。
新興市場經濟體國家會前普遍關注的反對貿易保護、幫助發展中國家克服危機等議題達成了共識。根據會後聲明,IMF資金規模將由2500億美元增加到7500億美元,從事實上實現擴大全球可用流動性。這意味著將有更多的資金用於幫助困境中的新興經濟體的穩定。與此同時,IMF將增發2500億美元特別提款權分配給各成員,以增加全球流動性,有助於擴大全球需求,並向發展中窮國傾斜。各方除了重申同意完成多哈回合談判外, G20領導人同意在未來兩年內提供2500億美元用於支持全球貿易融資,以推動全球貿易增長。此次峰會還要求IMF通過出售黃金為發展中窮國在未來2到3年內提供60億美元資金。
改革國際金融秩序增大發展中國家話語權的願望在共識中也有所體現。首先,金融穩定論壇變身金融穩定委員會,成員由原來的12個發達國家及14家國際機構擴充到現在的G20所有成員,另外加上西班牙和歐盟委員會。同時決定賦予金融穩定委員會監督所有金融監管機構的大權,這就大大提升了發展中國家在全球金融監管中的代表度。其次,峰會還決議打破世界銀行和IMF只由歐美國家執掌管理的慣例,提出擇優選擇掌門人的原則。最後,也是最重要的IMF份額問題。有資料顯示,目前新興市場國內生產總值已占全球的50%,貿易量占40%,外匯儲備占70%,但這些國家在IMF中的份額卻與此遠不成比例。聲明中再次強調了IMF的份額改革時間表,提出要在2011年1月前完成成員國認繳份額的重新審核,世界銀行改革應該在2010年春季會議前完成。
G20峰會提振了戰勝金融危機的信心
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推動恢復世界經濟增長已成為當前國際社會共同面臨的嚴峻挑戰。在此關鍵時刻,信心比黃金更重要。在這次金融峰會上,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共商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之良策,最終達成解決危機的共識,為世界經濟注入了新的動力。
中國提出同世界各國一道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具體舉措和共克時艱的理念,有力地提振了國際社會應對金融危機的信心。為應對這場全球性的危機,中國政府一方面及時調整宏觀經濟政策,果斷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形成了進一步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的一攬子計畫,努力保持本國經濟較快穩定增長。另一方面以自信和負責任的態度,積極與國際社會攜手合作,通過雙邊、多邊和地區性合作等各種管道,促進貿易和投資發展,促進有關國家和地區的經濟增長,為全球經濟的復蘇與增長作出了貢獻。
堅定的信心,源自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客觀條件。經過長期發展,世界經濟形成了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據聯合國相關報告,2007年世界經濟增長強勁。100多個經濟體實現了人均3%或更大幅度的增長,發展中國家平均增長7%,全球GDP總量達到了約54萬億美元。儘管國際金融危機使全球增長速度放緩,據聯合國統計,2008年世界生產總值增長率仍達2.5%。厚實的家底增強了全球經濟抗擊危機的能力,為戰勝國際金融危機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堅定的信心,源自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政策手段。各國宏觀調控的工具明顯增多,調控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大為增強。從緊急救助到刺激計畫,從聯手降息到貨幣互換,從行業重組到政府收購。G20華盛頓峰會以來,世界各國紛紛推出穩定金融、刺激經濟的政策舉措,現在已取得初步成效。G20倫敦峰會同意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等多邊金融機構提供總額1.1萬億美元資金,為戰勝國際金融危機注入了新的推動力。
堅定的信心,源自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共同意願。在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的條件下,世界各國經濟金融關係日益緊密。面對歷史罕見的國際金融危機,加強溝通、相互支持、攜手並進、共克時艱正在成為世界各國的普遍共識。正是基於這種共識,二十國集團倫敦峰會取得了積極務實成果,提出了不少含金量高的應對之策。
堅定信心是戰勝危機的力量源泉。國際社會堅定信心、共同努力,就一定能夠渡過難關,推動世界經濟早日復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