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端午了,有人称端午节为‘佳节’,这个‘佳’节字不知怎样解释,如何理解?
汨罗江在呻吟,人们在哭。端午节不是佳节,是哀节!因为这个日子为哀悼中国爱国诗人屈原在他的强国希望彻底破灭,无法面对国破家亡的惨痛现实而自沉于汨罗江而确立的。人谓佳节是指“欢乐愉快的节日”,可是我们对伟大爱国诗人之死,能欢乐愉快吗?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怀王和顷襄王两朝,处于楚国由盛转衰的转折期。诗人面对当时秦楚争雄的局面,毅然提出联齐抗秦颇有政治远见的主张,想通过举贤授能,修明法度,使祖国独立富强,进而统一长期分裂的中国。可是屈原的主张触犯了楚国旧贵族的利益,于是将屈原流放汉北。轻信别人谗言,打击屈原的怀王客死秦国后,顷襄王的上层集团再次将屈原流放到洞庭湖一带。不久,楚国国力日衰,秦将白起攻下郢都,屈原感到他的强国希望彻底破灭,而自沉于汨罗江。
屈原的一生是为楚国奋斗的一生,他九死一生,坚持不懈,表现出崇高的品格和坚毅的的意志。文如其人,反映作品中,也多表达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之情,以及为追求真理,实现理想坚轫不拔的斗争精神,对腐朽势力的憎恨和对祖国濒危的沉痛。屈原的代表作《离骚》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抒情诗,他通过诗人大半生斗争历史的回顾与痛苦矛盾的心理抒写,展现了一幅楚国腐朽政治及黑暗现实的广阔画面。屈原自幼有远大的抱负,他培养自己的德才是出于为祖国贡献力量的需要。屈原胸怀大志,对于国君昏庸,佞臣当道的政治现实自然深感痛心。他对自身遭受打击甚至杀身之祸都不放在心上,但对国家的兴亡却始终不能忘怀。在《离骚》中他深深地感叹:“岂余身之惮殃兮,及前王之踵武。”楚国的黑暗现实虽不能使屈原的壮志得以伸展,却更坚定了屈原的爱国思想。可是他的爱国活动失败了,因为他推行的“美政”理想——希望有明君,有贤臣,共同建立富强楚国及依法办事的改革措施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于是遭到残酷打击,最后不得不以身殉国。诗人改造现实的理想虽然破灭了,可是他的理想已经渗透在他的不朽之作《离骚》中,她将永留人世。但屈原的悲剧也给我们留下一个迷惑:“为甚么历代文人参政报国爱国,不少人都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老舍、郁达夫、闻一多………不都是这样吗?真是个大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