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新西兰新闻·旅游·生活·资讯大全。新西兰房地产。Information network of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Study and Living in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New Zealand Properties.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栏 > 华文文化沙龙

天籟之音------大話藝術 (二)

作者: 穆迅    人气:     日期: 2009/6/21

,古代一種蕭.恐怕如今沒有人見過它了,即便見過,你能吹出那時的曲子嗎?

     你觀賞過日本的"能劇"?我看過.而且印象深刻.雖然那已是三十多年前的事了.單位發來戲票並附有一紙說明:為了中日友好,凡執票入場者不得中途退場.演出結束後請熱烈鼓掌.云云.

      那天進得場內,果然座無虛席.還差五分鐘開演,所有的出口大門關閉,上鎖.(想起來真後怕,萬一失火,我們可全成了悶燒雞)演出開始了,我這才明白領導們的苦心.戲簡直無法看下去.倒不是聽不懂(有翻譯),而是緩慢的劇情進展節奏,比中國戲曲還要慢.呆板的演員坐在舞臺的地板上,一坐就是四十五分鐘.看了不到半小時,舒適的沙發座椅就真感覺成了"針氈".這哪里是藝術,分明是古董.可是據說明書介紹,此劇種在古代曾風靡日本全國.比歌舞伎還紅.所以我們不能說它不優秀.而是它已經完全不能適應我們當前世界所習慣的快速表演節奏.這個即使曾風光一時的劇種,如今在日本也鮮為人知了.有時歷史是無情的.只要跟不上它飛轉的輪子,再美好的事物,也會被冷酷地拋甩出去.

      聯想到當下的某些藝術品種,似乎也要面臨日本"能劇"相同的命運了. 

      遠的不說,就這幾十年,上千種地方戲曲,有幾個活到現在?曲藝,除了郭得綱在那苦苦掙扎,其他的如單弦,京韻大鼓,西河大鼓,蓮花落,數來寶,山東快書,天津快板,山東柳琴,河南墜子,評書,蘇州評彈等等這些過去耳熟能詳,家喻戶曉的好端端的藝術曲種都怎樣啦?全都偃旗息鼓,沒了聲音。不信,你問一下那些80,90後甚至70後的青年人,別說聽過,就連名字恐怕也是頭一回見吧.

      京劇,昆曲,歌劇,芭蕾,交響樂,話劇等只要和傳統劇場沾邊兒的藝術品種也都好不到哪去.別看它們貴族紳士模樣,進出都是高雅場面.可那華麗的架勢並非都是自己掏的錢,沒有政府或企業財團的資助,恐怕這等藝術品種早已衰落成被廢黜的皇親國戚,為世人所忽視.

      有人會憤憤不平,這些藝術品種是人類上千年嘔心瀝血培育出來的藝術瑰寶.是祖祖輩輩世代承傳下來的珍貴藝術遺產.怎能就這樣眼看它"無可奈何花落去"?我們應該振臂高呼:丞救它們,振興它們.

      話這麼說,我們可以理解.但企望這些藝術品種能枯木逢春,重返昔日的輝煌.恐怕已是回天乏術了.因為這些藝術品種之所以江河日下,是有著它必然的社會根源的.它們已經不再適應現代社會的生存條件了.也就是說它們那種雖然精緻但老舊的形式包裝,已經引不起現代人們的青睞.

      上面所提到的藝術品種,我們可以發現它們都有兩個基本共同的特點.,傳統劇場藝術.,高難度的演藝技巧.而恰恰是這兩個基本特點,也成了它們重新煥發青春的巨大阻力.

      在電波可以承載畫面飛入千家萬戶之前.傳統劇場一直是人們欣賞藝術的主要場所.從紀元前的古希臘開始不管颳風下雨,酷熱嚴寒,人們總是鍾情劇場,把它視為重要的社交場合.紳士淑媛趨之若騖.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城市劇場星羅棋佈.市民百姓也可以入場欣賞藝術.形成劇場藝術的黃金時代.京劇,芭蕾,曲藝,交響樂等眾多藝術品種空前繁榮.

      但是,如今科學技術的發展,聲電藝術日益發達.現代社會端出了花樣翻新,有味有色的藝術品種大菜單.使人們對藝術興趣有了更多的挑選餘地.電影,電視,流行歌曲,街頭舞蹈,當代美術,網路藝術等新興藝術產品分剝了舞臺藝術的原有觀眾群流.以電視為例.它以更廣泛更普及的優勢(家家戶戶擁有一個或兩個以上的電視機),更實惠更低廉的收視價格(一個月的費用可能不及于一張戲票的價錢),更豐富更多樣的藝術品種(上百個電視頻道,包羅萬象的視頻節目).將每個家庭的男女老少捺在沙發上.盯著螢屏裏的事故春秋,揪心掛腸,廢寢忘食,再也懶得抬起屁股,頂風冒雨跑去劇場看戲了.劇場裏逐漸變冷清了,冷清得有時臺上的演員比台下的觀眾還多.從此傳統劇場藝術風光不再.

      沒有了觀眾,藝術還能活嗎?

      俗話說:"臺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這的確是戲曲,芭蕾,交響樂等傳統舞臺藝術的真實寫照.朗郎的雙手在琴鍵上飛舞,音樂如泉水,瀑布似地從鋼琴裏自然湧瀉出來.烏蘭諾娃芭蕾舞360度旋轉十幾圈後照樣膀不動身不搖.金少山唱戲不用擴音器他的聲音連戲院外的黃包車夫都能聽得到.這些大師們的絕世藝技,固然和他們的天份有關,但更重要的是和他們從小就不辭辛苦,契而不舍地苦練藝術技巧有關.

      戲曲,芭蕾,交響樂等藝術品種經過世世代代藝術家們的千錘百煉,其藝術技巧已日臻完善,演出難度逐漸增高.後人們要達到或超越前人的藝術水準,沒有捷徑,只有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更長的時間.藝術家們從孩提時代就開始艱苦的訓練,十年寒窗,沒有童年,沒有花季,只有枯燥的基本功陪伴.年復一年地重複同樣的動作.每一個動作的難度,強度天天在增加,一直練到你所能承受的極限.看過電影"霸王別姬"的人們一定會對主人公們的童年藝術生涯印象深刻.那確實是一個藝術家成長的真實描述.

      而新興藝術產品,由於它是多元化理念下派生出的藝術品種,與傳統劇場藝術不同.它沒有單一的,統一的藝術標準,而是強調個人風味或某種特色.它不是"長線股".講究的是",,"不需要也不可能從小培養訓練.例如霹靂舞,它就是這麼幾個簡單動作,要十年磨練嗎?你就是真用了十年,到那時誰還敢保證有人看呢?流行歌曲也一樣,發聲不可能也不應該和美聲一樣,甚至為了"味兒"可以放棄音準.這也需要十年嗎?可就是這樣的流行藝術卻有著魔幻般的迷人魅力,一支曲或一個動作能使藝術家們紅遍全球.幾乎所有的媒體,鏡頭全都聚焦在他們的身上,狗仔隊全天候跟蹤,不放過一眉一靨.無論走到哪兒陪伴他們的必是紅地毯,閃光燈和粉絲的瘋狂尖叫.他們的身價也是火箭竄升,無需幾年灰姑娘就可搖身變成傾城公主.奢華的生活,揮金如土!

      如此凸顯的強烈反差,明眼人一看就知道現今想要躋身於演藝界的有志者們選哪一條路走了.

      即使一些有意讓自己的孩子投身傳統舞臺藝術行業的圈外人.一旦瞭解到須要花費高昂的學習成本(孩子的少兒人生及經費),而回報卻是無保證的不確定.往往大都採取望而卻步,不敢冒險的態度.媽媽們的謹慎心理導致有時藝術學校招生時竟出現了無一人報名的窘境.

      這種夕陽前景,必然直接打擊了正在從事傳統舞臺藝術的人們的信心.一些人經不起誘惑,紛紛改行,出走.演出群體日趨縮小.

      沒有了演員,藝術還能活嗎?

      翻開古今中外的藝術歷史,你會發現類似傳統劇場藝術命運的現象在藝術史裏並非個案。如樂器類籟,瑟,罄,編鐘,等。戲劇類:能劇,元雜劇,及中國各地方原始劇種等。他們都有著從朝陽到正午到夕陽的興衰史。藝術作為社會巨輪的裝飾物,它必須把自己打扮成符合社會的裝束。一旦社會改變了,發展了,藝術也必然改變自己,摒棄那些不合時代的部件,改裝或重建新的元件,與時俱進,去順應社會的需要。這就是藝術的新陳代謝。

      有了這樣的認知和心態,我們就知道如何去看待傳統劇場藝術了。也懂得如何看待一些藝術品種的衰亡和另一些藝術品種的新生。





声明:作者原创文章文责自负,在澳纽网上发表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手机版









上一篇:文化沙龍雅聚
下一篇: 貧富懸殊 -- 孟加拉散記之二


[文章搜索]





新西兰房地产,新西兰华人中介
免费公众号推广,精选微信文章浏览

 
  © 2024 澳纽网
关于本站 - 联系我们 - 意见反馈 - 广告服务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