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有成語“舐犢情深”,四十年代有一部電影即用此名字。故事是五十多歲的黃某失業後因怕家人擔心,佯裝每日上班,四處奔走,後每天到丐幫頭子家化裝成乞丐行乞,所得收入為兒子治病,為女兒置辦服裝。後在舞廳門口被女兒及其男友察覺,倉皇逃遁中被汽車撞死。
一次我的Kiwi朋友Jeff告訴我,有一位華人女士領著她的兒子訪問他,操練練英語。談話中女士向他訴說兒子不願按她的要求學某個專業。Jeff 即問她你兒子多大了,回答是19歲了。Jeff說19歲是成年人了,應該有自己的選擇,怎麼你還要管他的事呢?可是我們中國人就是這樣。有一賭徒自己的兒子都上中學了,可他賭輸了一屁股債,還理直氣壯地要老爸“幫幫忙”,老爸只好掏腰包,還說,沒有辦法,誰叫我是他老爸呢。
一位文友夫婦為女兒照顧外孫,外孫聰明可愛,老兩口生活於天倫之樂當中。外孫已經長大(讀五年級了)。可是他們難離他寸步。某日,筆者約其夫婦二人去看電影。而夫人一年到頭守著外孫,難得有機會陪老伴一起看一場電影,興奮了一天。不料預先約好回家接班陪伴外孫的女兒(孩子的媽媽)因加班不能回來。外孫很乖,說你們去吧,我乖乖呆在家裏,沒有事的。老兩口已經出門走進電梯,電梯門一關,外婆又不放心外孫,臨時改變主意,又急忙打開電梯一個人回家去了。留下老伴在電梯裏無可奈何,只得與筆者同行前往影院。
這樣的舐犢情深,已經“舐”到第三代身上了,已經不是“情深”,而成為“情結”了。所謂“結”,就需要“解開”。不知道應該提倡呢,還是應該改變。
在中國國內經濟較好的地區,家長傾其所能為子女聘請家教,畫畫,鋼琴,提琴,書法,應有盡有,而不問孩子是否感興趣,是否適宜。教師教一個小時鋼琴,孩子被逼著練十幾個小時,望子成龍心切,不惜工本。手指功夫練得嫺熟,而並不注意樂感,情愫,悟性的培養,更談不到對音樂作品的理解。這樣能培養出音樂家來嗎?孩子在練琴,媽媽在旁邊陪著。這也是舐犢情結的一種表現。
筆者幼時,祖父十分溺愛。姑媽說祖父對我是“含在嘴裏怕融化了,吐出來又怕凍壞了”甚至上茅廁(那時沒有抽水馬桶),也要把孫子帶在身邊站著。祖父六十六歲生日,按鄉規要由女兒(即姑媽)做六十六塊肉(切得很小,總共約二兩)給祖父吃,必須一人在一天之內獨自吃完,不得分與他人,否則有兇險。姑媽買了糖果哄住我不得吃祖父碗裏的肉,又關照祖父不要分給我,已經給我買了好吃的。可是祖父看到我在一旁饞貓的樣子,偷偷夾了幾塊送到我的嘴裏,後來姑媽發現,認為是闖了大禍,打了我一頓。 不巧當年祖父病故,姑媽認為是我的禍害。這當然沒有科學根據,可這也是舐犢情結的表現。
寫到這裏。想起八十年代初看過一部日本電影《狐狸的故事》。一個狐狸家庭,由爸爸媽媽和四個兒女組成。幼仔初生,爸爸媽媽十分喜愛,精心呵護。待到把小傢伙撫養到一定時間,就把重點放在訓練它們捕食獵物的和躲避天敵的技能上,也就是培養孩子們的生存能力。等他們成了少年,就一一把它們逐出家園,迫使其獨立謀生。狐狸爸爸和媽媽明白,不如此,它們的子女將不能生存,它們的族類將會滅絕。影片裏,少年狐狸表現出對家庭和父母的強烈的依戀,幾次回家呆在父母身邊不肯離去,甚至做出種種哀求的動作。而父母高度一致,不為所動,嚴厲地加以驅逐,使我感到這太殘酷了。狐狸爸爸媽媽沒有舐犢之情嗎?非也,把小傢伙們忍痛驅逐,乃是為它們好,使他們茁壯成長,建立自己的領地,而自己的族類得以不斷延續。這是“情深”,而不是“情結”。作者編寫這個電影故事,與日本的民族精神和教育觀有關。
有舐犢情結的父母乃至祖父母們,應當從狐狸的“家庭教育”中得到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