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中國傳統音樂的藝術個性
中國民族音樂是華夏文化的一部分,是世界民族音樂之林中一棵古老長青的參天大樹,它根基深厚,姿彩萬千。中國傳統的音樂文化歷經數千年的傳承、發展、演變,形成了自身內在的統一個性:講究藝術作品的“氣韻”和“意境”;強調藝術創作的“風骨”和“神貌”;注重人與自然的統一與交流;追求藝術表達中的情感和倫理的結合與滲透;推崇藝術表現的蘊涵、婉曲;喜好藝術形態的諧調、中和、簡約與適度……等等。這些美學上的獨特追求,鑄成了中國民族音樂文化固有的風格特徵。中國民族音樂儘管由於不同的民族、地區、體裁、品種、流派而各具特色,但它們都共同地蘊藏著以上特徵,並且體現在音樂形態的各個方面。其中,較典型的是:以線狀為主的音樂思維方式;繁簡相適、動靜相襯的音樂表達方法;勻稱平穩的節奏安排,均衡對稱的曲式結構原則;逐層遞進的展開手法;以五聲為骨幹的調式結構;與文學、語言、舞蹈、戲劇相結合的綜合表現形式等等;雖然上述這些特點並不是絕對的,但若將其與歐美或其他地區音樂相比較,差異無疑是顯而易見的。
二. 中國音樂的歷史
縱覽中國音樂的歷史,自脫離原始的胚芽狀態之後,大致經歷了下面幾個時期。
1.先秦時期(約西元前207年以前)。這是中國歷史上由後期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的時期,哲學、文化、藝術各方面都十分活躍。在音樂上,雅樂興盛,多種樂器陸續產生,大型樂隊初步形成;音樂美學及律制理論初步確立;《詩經》、《楚歌》也標誌著俗樂的成熟與繁榮。所有這些,都為古代音樂文化奠定了全面的基礎。
2.漢唐時期(西元前206 — 西元960年)。中國文化經歷了漢、魏晉、南北朝的發展與轉折,到了唐代,出現了一個全盛時期。據樂府等有關古籍記載,這個時期的北方和南方的民歌都有蓬勃的發展;西域、北歐的音樂大量內傳,中國音樂又出現了許多新品種和新樂器。唐代歌舞大麯,是這一時期音樂走向全盛的值得驕傲的標誌。
3.宋元明清時期(公無960 — 1911年)。中國封建社會走向停滯、衰微,明代中期出現了資本主義經濟的因素,雖僅是萌芽狀態,但對思想,文化的活躍卻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此時的文藝大量走向世俗,戲曲、曲藝的興起,時調小曲的流行,各種樂器合奏、獨奏形式的發展與成熟,音樂美學、樂制、創作與表演理論的進一步發展,為古代音樂帶來了新的生機。
4.“五四”新文化運動以後。由於外國音樂文化大量輸入,對中國傳統音樂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積極作用。但是中國傳統音樂的固有形式和特徵尚未消失,它在吸取外來文化,與之碰撞、融合的過程中,進行著自身衍化,蛻變的歷史性的轉折。自上世紀50年代以來,中國廣大音樂工作者對這豐厚而寶貴的遺產進行了全面的搜集、整理和研究,並創作了大量不同題材形式的新作品,極大地豐富了中國音樂的寶庫。(待續)
(注﹕新西蘭華文文化沙龍為弘揚、傳承中華文化,繼“蘇州評彈欣賞會”之後,正在籌備“中國民族音樂現場演奏會”和“電視短片民族音樂欣賞會”。為此《中國民族音樂簡介》將陸續介紹:中國民族音樂聲樂與器樂;江南絲竹樂和廣東音樂;《春江花月夜》、《二泉映月》、《梅花三弄》、《陽關三疊》等藝術成就介紹;“中國古代十二律”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