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的“8.8”水災的災情天天傳來新的消息,死難的民眾,遭滅頂之災的山村的數字每天都在增加。這個情況有點像去年的“紋川地震”後的情況。受災山區因道路中斷,消息不通得由救援人員開進後才能知道受災情況。
在政府積極組織救災的同時臺灣的社會上傳著各種不滿意的聲音。有的說政府反應遲鈍,有的說軍隊調動不力,最牛的是一個叫鍾年晃說:馬英九在外媒前卸責,比畜牲還不如!飛碟早餐的主持人唐相龍也有微詞,說馬政府救災不力叫島內的人們想起了去年的溫家寶。陳文茜乾脆說到:馬英九明顯不如溫家寶。
在一場突如其來的大災面前,任何一個政府都不可能有充足的準備,人員、物資的調動都不可能100%地及時、準確;軍隊與地方的配合也不可能100的完美。當年成都軍方也曾在第一時間偵察、救災不力。但溫家寶總理在地震後的第一時間趕赴災區,親自與救災隊一起向災區挺進,親自指揮、調度,很快軍對挺進災區。溫總理沿途與民同苦與民同悲的親民形象也通過電視螢幕傳遍了全世界,包括寶島臺灣。想起溫家寶也好,不如溫家寶也好,溫、馬之間的差距有社會制度,也有個人特質。
先說社會制度。大陸是一黨統治下的中央集權,這樣的政府有絕對的權利和責任。絕對的權利有利於軍隊的調動,各省市的協調、物資的安排,人民情緒的安撫;絕對的責任政府使得100%t地投入救災責無旁貸。這是政府的方面。對於人民,一黨的中央集權也可以更廣泛和更容易地凝聚民間的力量,動員全民投入救災。而臺灣就沒有這樣的環境。多黨共存的臺灣政府救災的同時要準備下一屆選舉,要避免出錯來防止反對黨的挑剔,在出招時顧慮重重,摸著石頭過河、畏首畏尾就難免出錯。工作中一旦出錯,則腹背受敵,四面楚歌。多党社會的民眾有藍綠之分,力量分散不說,站著說話不腰痛的有,唯恐天下不亂的有、後座駕駛員也有。總之整個社會如一盤散沙,只見口水滿天飛,不見實際的支持。
其實我本人是很欣賞臺灣民主和臺灣民眾的修養。想當年施明德揭竿而起,100萬紅衫軍走上街頭倒扁最後和平謝幕,組織者沒有能力,參與者沒有修養是絕對做不到的。大災面前,民主成了政府沉重的負擔,這是不是民主的悲哀呢?
再說小馬哥的個人特質。小馬哥在臺灣有“不粘鍋”之稱,正直有餘,果斷不足。一事當前,先顧左右,沒有百分的把握,絕不出手。這種穩中求勝的特質是將才而不是帥才,可他偏偏是三軍之帥,不誤事是不可能的。小馬哥文質彬彬,溫良恭儉讓有餘,親民愛民不足,同樣是到災區,同樣是訪民,與溫家寶的親民和近民相比明顯地分生的小馬哥完全不在一個等級上。也難怪臺灣的民眾看到他要想起溫家寶。
這時的臺灣人民想起了溫家寶,是好事,還是不好呢? 也只能由歷史來回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