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的兩周,都是陽光 N 的日子。房屋市場經過短暫的沉寂後,又開始活躍起來。雖然勢頭還不能與去年相比,卻也讓一眾地產經紀、銀行職員及貸款經紀、律師等人士忙乎起來。我的觀念和一位地產經紀相似,既不喜歡過於忙碌的日子,也不喜歡不忙的日子。像目前比較平衡的生活就好。
我自然時不時就會被客戶和朋友問及房地產市道的走勢問題。這真是一個永恆或是永不厭倦的話題。地產市道旺的時候,人們嫌房價升得太快。地產市道稍稍靜一點,人們又開始信心動搖,遲疑著不敢買房,擔心以後房價還會繼續下跌。總之,市場太好不行,市場不好也不行。人的心理有時是很奇怪的。但唯其如此,房地產市場才有其獨特的魅力。
而我自己,從來對房地產投資都未動搖過,屬於樂觀一族。我私下裡曾跟朋友開玩笑說,我骨子裡其實是一個對什麼事都沒有什麼信心的人,唯獨對奧克蘭的房產投資還頗有信心。過去是這樣,現在是這樣,將來還會是這樣。看了那麼多投資理財方面的書,又親身把理論付諸於實踐。日日通過為客戶做貸款而有機會接觸市場。喜歡房子,也了解房子。又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財力范圍內,沒有任何心理壓力去投資房子。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並願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我想,我對房地產投資的自信心,就來自於這些方面吧。
當然,我看好奧克蘭的房地產前景,最終是源於一個基本前提的,那就是,奧克蘭的地產,可以說一直以來都是需求在推動其向前的,炒作的成分並不濃厚。過去的十幾年或是幾十年,奧克蘭的房價大都在平穩中上漲,鮮有大起大落的情形發生。盡管間中有所謂五年、七年周期,但整體而言,是呈波浪形曲線往上走的。且往往下一個高峰,又超越上一個高峰。過去這些年,看看自己的客戶,或是環顧周圍買房的人士,大多是因為需要,需要有個住所。例如新的移民到達後需要置業安居,老的移民或是本地洋人因為生活方式的改變需要換房。而人們買第二棟、第三棟投資房,是因為很多的人都需要租房。市場上鮮有今天買進,明天賣出,以炒房地產為主業的人士。而一個以需求為主導的市場,始終是一個成熟而健康的市場。作為投資者來說,雖沒有什麼暴利可圖,卻也不用擔心損失到哪裡去。而對於買房自住的人士來說,房價升了或是跌了,始終都不過是紙上利潤或損失。反正你又不會賣房,你還是得住在裡面。祗不過人的心情會好受或難受一些。
講到地產的投資與炒作,讓我不禁想起香港的房地產來。家裡訂閱了一本《壹周刊》,所以周周也能看到那邊的地產信息。雖是隔岸觀火,但對香港房地產市場的興落還是頗有感慨的。十多年前在我眼裡曾是 N 若明珠的城市,今天用“在水深火熱中掙紮”一點也不過份。祗不過短短五六年的光景(97年市場處於頂峰),一場金融風暴下來,多少昔日過著優渥生活的中產階級人士,就這樣淪為負資產一族。而曾經號稱擁有豪宅若幹棟、名車若幹部,身價動輒上億、上十億或是百億的人士,如今身價十幾倍或是幾十倍地縮水,甚至破產。經濟的不景氣自然衍生了很多的社會問題,跳樓或燒炭自殺的,家庭走向破裂的,患精神分裂或抑鬱癥的,日益增多。種種悲劇,無不令人扼腕嘆息。雖然人們歸咎於金融風暴,歸咎於大環境不好,或歸咎於董建華碌碌無為的政府,但個人始終認為,樓價跌到今天這個地步,無不與過去港人愛炒樓有關(可以說華人普遍有愛炒的基因)。當經濟看似風光繁榮的時候,人們什麼都炒。炒樓,炒股票,炒期貨,炒外匯。人人都希望可以一夜致富,以結束每日永無休止的勞苦。在一個近似瘋狂或失去理智的環境下,多少人債台高築而渾然不覺。所謂帳面上的上百萬、上千萬的利潤,全是建築在向銀行貸款的基礎上。一場金融風暴下來,這些紙上的利潤被橫掃得盪然無存,而欠下的巨債卻實實在在仍在那兒,是橫掃不掉的。像《壹周刊》總愛報道的社交名人章小蕙,就是因為炒樓而欠下財務公司二億五千萬的債務。我隨意在計算器上敲打著這個數,竟不知要在二十五的後面加多少個“零”。我弄不明白,以一個普通女子,既非出生於顯赫家族,自己也非擁有很成功的生意,怎麼會欠下那樣的巨債?盡管如此,她還算是cope得比較好的,至少表面上還能以堅強的笑容,面對傳媒的冷嘲熱諷。祗是那筆如影隨形的債務,到底如何是好呢?我相信,她祗是蕓蕓眾生中一個比較典型的例子,想必像她那樣的人一定還很多。回首望去,今天的港人,為過去的一切付出的代價不可謂不慘重。畢竟,到頭來我們每個人都得為自己的所作所為承擔責任與後果的。
或許紐西蘭的房價永遠也不會像香港那樣起伏迭盪,如坐過山車般。但這正符合人們自住或是長期投資的心願。雖不至於很exciting,但也不用擔驚受怕。這是一個溫和的國家,一切劇烈的東西都很難發生在這兒。經濟、社會的發展如此,人們的投資也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