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們的心目中,按喜慶程度,國慶是僅次於春節的重大節日。所以多年以來我對有關國慶的大小事的記憶十分深刻。
1951年十月一日國慶閲兵的紀錄片的旁白是由蘇聯作家西蒙諾夫撰寫的。對於這件事,知之者也很少了。這是由於年代久遠,現今的中青年還沒有出生,而當年的青少年,就算健在也老邁了。對這一小小的枝節問題,不是忽略了就是淡忘了。所以筆者武斷地說,對1951年國慶紀錄片的旁白由蘇聯作家西蒙諾夫撰寫這一細節知之者很少。本來古往今來我們中國人才濟濟,水平高的文學家着實不少,爲什麽邀請高鼻梁的“老外”代庖為我們的國慶撰寫旁白呢?要知道,當時蘇聯是我們的“老大哥”,只要貼上蘇聯的標簽就身價百倍,這已成爲當時的一種風尚潮流了。
我還記得當年國慶閲兵紀錄片的旁白是這樣說的,當銀幕上展現大炮拉過時就說:“大炮,美國的”當坦克隆隆駛過時,就說:“坦克,美國的”,裝甲車駛過時,就說:“裝甲車,也是美國的”,接着的旁白上有這樣的一段:“這些都是美國人送給蔣介石,再由蔣介石轉送給我們的,”西蒙諾夫這一段旁白,說這些軍事裝備是美國的這是事實。這些都是解放戰爭中繳獲國民黨軍隊美式裝備的戰利品。説是由蔣介石轉送給我們的,也是事實。這是西蒙諾夫經過文學加工,調皮的諷刺蔣介石是“運輸大隊長”。當年聼了這段旁白后,心裏縂覺得不是滋味。當時我想,有朝一日將這段旁白改爲:“中國的”,“中國的”“也是中國的”,“所有這一切都是由中國自己製造的”。果真是這樣,中國,這個東方巨人才算真正站起來了。
今年“十·一”,我觀看國慶盛會電視轉播,徹夜不眠。令我萬分欣慰,深感自豪的是我在五十八年前“有朝一日”的願望不但實現了,而且是加倍、加倍地實現了。
國慶閲兵歷來都是國防武裝實力的大檢閲,一批一批經過天安門城樓前的先進武器裝備都是世界一流的,這充分顯示了我們的國家不但是世界經濟大國,而且是軍事強國。除此以外,今年的國慶盛會,整個首都仿若花團錦簇的鮮花海洋,一派喜慶祥和的氣氛,震撼着每一個中國人民的心。看那分列式,一個個方陣,千千萬萬三軍戰士,邁着雄壯矯健的步伐,其整齊度仿若一人。說不盡的雄偉壯觀。還有那多姿多彩的群衆遊行隊伍以及那氣壯山河的千人大合唱,更有那空前的彩色繽紛的煙花和世界罕見的焰火花……等等,都是世界只有中國有的世界第一。在電視機的熒光屏前,我歡欣鼓舞,我如痴如醉,作爲中國人,我感到十二萬分的自豪。
建國六十年,伴隨着這六十年,我是個親身經歷的見證者。回首往昔,心潮澎湃,感慨萬千。回想着漫長的六十年,有風光迤邐的春日,也由刺骨寒涼的秋冬,有歡樂,也有哀傷。這六十年大致可以分成苦與甜的兩個階段,前三十年走的是政治運動不斷,波濤洶湧的坎坷之路。實現改革開放后的后三十年,才走上強國富民的康莊大道。有人說這條強國富民之路如果早走三十年,那該多好啊!那是空想,要知道,時光不能倒流,歷史難以改寫,積極的辦法是檢討過去,珍惜現在,策動將來。
由於國家的興衰與個人的喜悲安危往往是捆綁在一起的,因此有人爲了逃避一己傷痛的回憶,就不敢正視那坎坷曲折的三十年,或是怕招惹是非,故作大度避而不談。這是一種對國家民族不負責任,不正視歷史,逃避現實的消極態度。難道對“溫故而知新”,“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叛”這些古今名諺都一一忘卻了嗎?檢討過去是爲了避免重蹈覆轍,不總結過去的經驗教訓就不知道如何珍惜寶貴的現在,更無從策勵美好的將來。不應忘記這段歷史,由於當時對文化大革命還未加以徹底否定,故此那時還有人作出“文化大革命還要再搞十次八次”的指示。這是“大躍進”后的廬山會議的翻版,天啊!真不知道個人的面子重要?還是國家的安危重要?
筆者不無遺憾的看到,就算生活在自由民主政治的新西蘭社會,卻有人環顧左右,從側面實行文禁,把文革的那一套帶到新西蘭來。我們且不說臺灣早在蔣經國年代,就已經取消了黨禁、文禁。而比臺灣實行自由言論制度更早,或從來就實行自由言論的新西蘭。卻有些人,從陰溝裏跳出來,手執鋼鞭,帶起紅袖章,駕臨新西蘭,監督文風來了,並拿出反動透頂的“四人幫”那臭名昭著的階級出身論,說自己出身“貧農”、“鄉下人”、“痞子”,所以應該説了算,最有權駡人。可是莫說你是三代“貧農”,四代要飯,“根正描紅”的出身,就算是十代八代也沒用。因爲你兜售的是過期的商品,就像曾經的“三鹿”奶粉一樣。内中有毒,只要人們知道了就一定會摒棄它。
中國第四代領導人胡錦濤先生,高瞻遠矚的求實精神是值得贊許的,他在多次的場合中作出力求和諧,要求做到少折騰,不折騰的指示。這一指示不是已包含了總結過去,指導現在,策動將來的真諦嗎?
祝願祖國以堅強的步伐邁向繁榮富強!
2009年國慶於奧克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