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收到著名華人環保人士李衍玲女士的一篇文章《五萬隻螃蟹,你有分一杯羹嗎?》頗有感觸。李衍玲文章中附了一封電郵。她呼籲將該資訊傳給所有華人。該電郵內容如下:
「這裡發生一件事情,令一些本地人很不開心,希望你們團體作出評論。
「近日,好幾百個華人集中在(名字略去,以免更多華人湧到該處)沙灘「」,在聖誕日,估計有一千人。
「在該沙灘的其他人、環保人士和當地毛利人都投訴,許多捕蟹者弄得到處垃圾,一些垃圾甚至在沙灘上造成危險,他們又漠視紐西蘭本土文化及環境的價值。
一些人擔心可能有五萬隻螃蟹被拿走,雖然捕蟹者沒有觸犯法例,法例規定每人最多可拿50隻螃蟹,但,大家都擔心這資源被如此猛烈的改變,會造成怎樣的影響。尤其是毛利人,他們覺得這簡直是剝奪他們傳統的海產!
「據我們所知,捕捉螃蟹的資料在中文網站上到處流傳。 希望你可以就此事表示你們對此等行為的看法,是否有損紐西蘭華人的聲譽?你們團體在提供紐籍華人關於「紐西蘭文化」扮演什麼角色? 希望聽到你的回音,感謝你對此通訊的考量。 謝謝。」
李君的文章和該電郵提出的環保問題,值得華人社區關注和自律。不過,我以為,這件事更多的是一個管理的問題,不是法律問題,也不一定是文化問題。當然,當環保牽涉到人們的環保意識、行為時,難免跟文化、道德等有關。不過,我希望不要扯到民族問題。
電郵裡以50乘1000的算數,得出的「有五萬隻螃蟹被拿走」的結論,也值得磋商,很值得懷疑。我也曾經與一般朋友去海灘「捕捉螃蟹」,不過,雖然都是華人,我們一來不知道50隻的法律規限;二來也沒有每人捕捉50隻的行為(隻是到朋友的住處飽吃了一餐,大概沒人不過2隻)。所以,我們沒有觸犯環保,沒有觸犯法律,更沒有觸犯文化、種族。現在,壹千人同時去「捕捉螃蟹」,我以為確實是個問題,然而,這裡主要是一個環保問題與管理的問題,卻不是法律問題,不是文化問題,更不是種族問題。
管理的問題,應該是當局的責任。例如,千人、萬人的旅遊勝地,管理就很重要。新西蘭開放移民,歡迎來自大陸的旅遊者。如果隻一味看重經濟收益,如果管理如果跟不上,不但會產生環保問題,也會產生其它的問題。例如,以為50隻的限制太寬鬆,可以修改法例。垃圾的問題,也與管理有關。當然,垃圾問題也與道德素養有關,然而管理更加重要。我不久前遊歷了中國著名景區九寨溝。那裡每天接待數萬遊客。同樣是華人遊客,九寨溝就沒有垃圾堆積的問題,甚至可以說非常乾淨,地上也看不到垃圾。原因無它,就是管理得好。
新西蘭開放國門,發展旅遊。管理跟不上,出現一些問題,是正常事。我相信當局一定會逐漸地完善各種管理法律、法例。環保人士也有責任協助政府完善各種法例與管理措施。希望不要將這些問題牽涉到文化議題,種族議題才好。
那封電郵裡提到:「(螃蟹事件)是否有損紐西蘭華人的聲譽?你們團體在提供紐籍華人關於「紐西蘭文化」扮演什麼角色?」李衍玲的文章也說:「(華人)有否想到融入社會,尊重,甚至學習「紐西蘭文化」?」我希望,電郵裡面以及李衍玲姐妹的這些呼籲,不要引起大家對「醜陋的中國人」的聯想才好。
最近讀到先驅報一篇署名祝珩的文章《新的世界宗教——氣候教》。文中說:
「在基督教等傳統宗教中,人們被告知,人類天生就有罪,活著就有罪,一生中的主要事業,就是通過修行來贖罪,要想避免死後陷入萬劫不復的地獄懲罰,就要信仰救世主,抵制魔鬼的誘惑,按照主的旨意去做事。
「科學宗教當然不能用耶穌和撒旦之間的戰鬥故事來支撐信仰,氣候教的教義是:每個人生來就是一個“碳排放者”,每個人每天的碳排放導致了地球暖化,因此是對地球氣候的一種犯罪,這種犯罪在人類社會進入工業化之後愈演愈烈,已經到了再不贖罪就會招致大自然嚴厲報復的地步,因此,從現在開始,就要進行修行,全部轉入“低碳經濟”,每個人都過一種“低碳生活”,如果這種“低碳修行”做得好,也許還來得及得到地球的寬恕。」
我並不完全同意該文的論點即:人類已經「將氣候(環保)變成宗教」。不過我欣賞他分析問題的高度和寬度。
我想,我們當然不要將環保變成宗教,不過,也不要將環保變成文化議題,不要變成對自己民族文化的自我歧視。我們不要相信「中國人是醜陋的」這一說教,更不要將身為華人,變成一種「原罪」。我們要拒絕自己成為「醜陋的中國人」,也拒絕別人將我們民族扣上「醜陋的中國人」的帽子。
2010-1-15寫於奧克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