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青的长篇小说《创业史》,是我大学时代学习的典范,现代文学课堂上,老师曾作为专章,详细讲授,仔细分析。评价极高。书中的人物梁生宝、田改霞等,我至今记忆犹新。
柳青(1916~1978年),原名刘蕴华,现代著名小说家。主要作品:长篇小说:《种谷记》、《铜墙铁壁》《创业史》(第一、二)部等。中篇小说有《咬透铁锹》(又名《恨透铁》),特写散文集有《皇甫村三年》和《柳青小说散文集》等。
柳青在中国现代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作品,无疑是长篇小说《创业史》。《创业史》以梁生宝互助组发展历史为线索,通过对蛤蟆滩各阶段、各阶层人物之间尖锐复杂斗争的描写,深刻地表现了我国农村社会主义改造中,农村各阶层人与人关系的新组合,新变化,新排列。完整地显示出我国农业合作化的历史风貌和农民群众的精神世界的巨变。可以说,农业合作化的发展史,实际上是一部创业者的心灵史。这也是这部小说具有永恒生命力的原因。
柳青写《创业史》时,得到他的夫人马葳同志的全力支持。可恨的文化大革命,夺取了她年轻而漂亮的生命。
1952年9月1日,柳青同志到长安县兼任县委副书记。立即参加县委举办的互助组训练班,熟悉全县情况。9月13日,柳青写道:“我已经下了决心,长期在下面工作和写作,尽可能和广大群众与干部保持永久的联系。”“我今后的作品的数量和质量,则表现我的决心是否坚持了。”同年11月,他和长安县委工作组一起进入王莽村,帮助蒲忠智建立了全县第一个实验的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3年10月30日,王曲第一个初级农业合作社在王家斌常年互助组的基础上诞生了,在成立大会上,社外互助组们争相讲话,表示回去一定要把互促组搞好,争取早日传为农业社。
这热烈的场面,使柳青心情不能平静。事后,他写了《新事物的诞生》和《灯塔照耀着我们吧!》,记述了自己的一段难忘的生活。
1954年底,柳青已经完成了完成了《创业史》第一部的初稿,他觉得还是跳不出过去叙述事件的老一套,非常不满意。正是这一年,文学创作上出了《保卫延安》,杜鹏程的成功极大的刺激和促进了柳青。他认为杜鹏程自始至终生活在战争中。小说是在自己长期熟悉生活的总结,时间长,感受深。所以有激情。另一个是修改的时间长,次数多,使改写成了提高自己的过程。他总结了杜鹏程的经验,决心在生活上和描写对象完全融化在一起。于是他下决心到皇普村去住。
1955年,柳青通过组织,用西安一座房子换下常宁宫一座房子。把写作的基地放在常宁宫。
如今,位于西安市长安区常宁宫休闲山庄,是由西安饮食服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投资,于1999年建成的大型度假山庄。此处原为唐朝皇家御苑,后胡宗南改为蒋介石的西北行宫。当代著名小说家柳青曾在行宫内的窑洞中写《创业史》。
常宁宫所处的地方是柳青当年体验生活的黄甫乡。《创业史》就是当时黄甫乡火热生活的真实写照。
《创业史》中主人公梁生宝的生活原型就是皇甫乡人。
1952年,柳青全家迁入皇甫村安家落户,与普通民众生活在一起,观察体验他们的生活。为了写作方便与安静,便把创作室放在常宁宫蒋介石行宫的一个窑洞里。在此写出了《皇甫村的三年》和《创业史》第一部和第二部的一部分。
当地传说,柳青写《创业史》时,为了描写当地妇女骂人的神态,站在崖上端一盆水倒在人家晾嗮的被子上。农妇骂他时,他就拿个本子蹲在旁边观察、记录。后来,被农妇认出,他才讲明情况。并且赔一床被子。由此可见,柳青对文学的严肃和挚爱。
1978年6月30日,柳青在北京逝世,终年62岁。为了永远怀念他,当地遵照柳青的遗愿,把柳青葬在距离常宁宫二里的长安县(今长安区)高湾乡。现在,常宁宫不仅是人们欢聚、娱乐之地,也是广大文学爱好者的必去之处。我在常宁宫采访之后,步行20华里,专门到高湾乡瞻仰柳青墓。可惜,那天柳青墓园的大门紧关。
据我所知,柳青当时患一种病,每逢麦子杨花时,他就咳囌得十分厉害。必须离开陕西,到南方去度假,方能避过。
当时,《创业史》并没有写完,第二部只写了一部分,就病得不行,无法继续写作,仓促出版。
我清楚的记得,文革中,柳青挨批挨斗,得不到及时很好的治疗。使病情不断发展。(1978年)
《创业史》影响了一大批文艺工作者。全国作协副主席陈忠实说:“文革中我到南泥湾‘五七’干校锻炼,规定要带《毛泽东选集》,我悄悄带了《创业史》,在窑洞里度过了半年。那是一种纯粹的欣赏性阅读。
他还说,我突然想起了崇拜柳青。还有记不清读了多少遍《创业史》,惊诧得差点从自行车上翻跌下来。
《创业史》在《延河》连载,我每月用家里给的买咸菜到邮局买一本《延河》杂志,后来又买了刊载全文的《收获》,姑且这部小说对我对我这个文学爱好者在包括语言等艺术上完全倾倒,单对中国农村和农民认识,《创业史》给我的既是启蒙也是深刻的影响。柳青揭示几种极富代表性的农民家庭形态,和几种堪称典型的农民形象,不仅让我感受着不尽的阅读惊喜,重要的是在潜意识铸成一种生活理念,农业集体化是农民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唯一道路……
我和柳青见面很少。他给我深刻的印象是他和蔼的面孔和那双明亮的眼睛。他的眼睛能够看透一切。彷佛凭他那双眼睛,才能将生活观察得那么深刻,才能写出那么优美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