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到一位洋人朋友家作客﹐看到他客廳裡擺著一隻老虎大玩偶﹐心中大喜。想起2010年歲次庚寅﹐屬白虎。馬上徵得主人同意﹐讓我擁虎合照。回家後﹐將Facebook﹑Gmail及本版的[爽心悅目]版頭通通換上虎照﹔來個虎虎生威新氣象﹗
虎又名大虫﹐也稱山神(韩国人以虎作为民族象征而将老虎视为山神)。虎一直是权力和勇氣的象征,也为人们所敬畏。中国人对虎的认识,从古代的崇拜敬畏﹑模仿及利用,到规避和捕杀﹔再到現今的珍惜和保护。原始時代因為人类生存能力偏低﹐老百姓一般以狩猎为生,於是對于常见的动物和猛兽也就视为神物﹔对虎的威猛和力氣更產生了敬畏與崇拜。據虎民俗研究学者發現﹐早于一万年前﹐黑龙江和内蒙古等地岩画中﹐就已出现虎的形象。
“青龙白虎”是我國早期观测天象所产生的天文神话﹐如今人们常说成“左青龙﹑右白虎”。據說青龙和白虎與南方的朱雀(一种红色类似鸟的生物,与凤凰状如锦鸡,五彩羽毛不同) 和北方的玄武(玄是黑色,武是龟蛇)合称四灵或四神。这四种动物标示着中国神话宇宙观的体系建构﹐也分别代表一个季节。青龙代表春天生气勃勃花草萌芽之象﹐白虎则代表秋天草木凋零﹑酷烈肃索的秋气。這也是為何古代行刑多在秋季執行,称之为秋决。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以后,人们開始对虎害感到恐懼﹐如《礼记 . 檀弓下》記載了“苛政猛于虎”的故事,反映了当时老百姓對暴君苛政的懼怕﹐遠比虎害和虎患還严重。到了魏晋隋朝时代﹐虎是继熊之后成为百姓信仰的百兽之王,具有威风八面的驱邪禳解作用﹔因此民間大量利用虎作為辟邪消灾的符号。小孩若是腮腺發炎﹐父母就給他涂上‘虎臉’辟邪﹐以求早日痊癒。由于虎的形象威武又可爱,老百姓就把虎看成儿童保护神﹐希望自己孩子能长得虎头虎脑、健壮活泼﹔因此都給孩子 睡虎头枕﹑戴虎头帽﹑穿虎头鞋。
虎虽然对人造成威胁,但是民間仍按照仿生学原理而研发出五禽戏(也作嬉)﹐其中就以“虎戏”为首。 老百姓更认为虎身上的骨头非同凡響﹐民间神话中稱之為“虎威”﹔如《儿女英雄传》第三十一回中就有記載:“大凡是虎,胸前便有一块骨头,形如乙字,叫做虎威,佩在身上,专能避一切邪物”。至于古代王宫的路寝门称为“虎门”,出兵打仗的军旗也画虎形。
與虎相关的观念自上古神话时代以来一脉相承。到了唐代传奇兴盛时代,虎在文学上的表现更達巅峰境界﹔當時的小说中﹐虎的故事排列第二﹕如虎化为人﹑虎女嫁人、虎男娶妻等﹔篇幅长且情节曲折动人。到了宋元明清时代﹐官修类书中增设了虎的资料,有关虎的题材也大量出现﹔如蒲松龄《聊斋志异》中有讲述人化虎的《向杲》篇,及虎化人的《赵城虎》篇。《阅微草堂笔记》中亦有“虎神”篇,当时文人雅士谈虎的兴趣延续着上古的虎神话而日趨发达。歷代文人中﹐生於寅年寅时﹐以“虎”為名的首推明代著名画家唐寅﹐字伯虎﹔后改字子畏。
有人形容中国现代文壇是座大森林,胡适是狮子,鲁迅是虎。有句名言说得好:“狮子与虎永远是独来独往,只有狐狸与狗才成群结队。” 以狮子与虎形容胡适与鲁迅并不为过,兩位文學大師在中国现代文化历史上的名氣不相伯仲﹐王者地位肯定没人異議 ﹔皆因他們都是中华民族深远的文化瑰寶。
如今虎年一到﹐展现虎勇猛姿態的形式就通過各种画虎、刻虎、剪虎、雕虎以及書法﹑图片或高科技影视等推陳出新。而中國成語﹑俗語中與虎有關的﹐少說也有二百個﹔稍做分類後﹐有趣的發現其中褒意的約佔百份三十﹐最常見的如“生龍活虎﹑虎背熊腰﹑虎虎生威﹑虎踞龍盤﹑虎頭虎腦”等
﹐都是形容老虎的威猛形態。貶意的約佔百份四十八﹐如“與虎謀皮﹑談虎色變”等﹐而餘下的百份二十二﹐則屬于中性。 (部份資料參考自網上百科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