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字典》是清康熙(玄烨)49年(公无1710年)命令张玉书、陈廷敬等30人编撰的,前后经过6年,至康熙55年(公元1716年)成书。字典完全仿照《字汇》、《正字通》二书的体例,用子丑寅卯等十二辰标分十二集,每集各分上中下三卷,分部亦为214部。首列总目、等韵、检字、辨似等附录,末附补遗、备考。部首和部中各字,都按笔画多少顺序排列。
它的释字的体例,也是先音后义,在每个字下面先列《唐韵》、《广韵》、《集韵》、《韵会》、《正韵》等书的反切,并对同音切语加以归并,附以直音;注释则先注本音本义,后注异音异义,由引申以及“通假”,——用“又”字标明,使各音项、义项的界限划分清楚,另外所列义项除僻字僻义外均引书例为证,少则一例,多则数例,书证均标示篇名,按时代先后顺序排列。然后解说字的本义,随着辨列这些字的别音、别义和古音,一般的都引古书来证释。有所考辨,即附于注末,并加“按”字来标明。每个字有古体的,即列在本字之下;重文、别体、俗书、伪字则附于注后。
《康熙字典》收字以“不悖古法,亦复便于楷书”为原则,所收字的总数为47035字,其中81个字重复收于两个部首中,故实收46954字,是1915年以前收字最多的字典。比《字汇》、《正字通》多出一万多字。其补遗一卷,则收生僻之字;备考一卷,收不通用之字。
《康熙字典》以楷书为本字,并且把《说文解字》的篆体列于书眉,以资参看。
这里补充说一说《康熙字典》里用“反切”注音的“反切”。清代还没有注音符号,更没有注音字母。如果用同音字来注音,用来注音的未必都是通俗字,仍有不识读音的字;用字注字,造成读音困难。所谓“反切”,即用两个字来注音,第一个字取其声母,第二个字取其韵母。如,《康熙字典》心部“憐”,〔唐韵〕落贤切,〔集韵〕〔韵会〕〔正韵〕灵年切。
落luo(取声母l),贤xian(取韵母ian)=lian。灵ling(取声母l),年nian(取韵母ian)=lian。再加注读音,同“莲。”
《康熙字典》减并《说文解字》的部首,但对某些字的分部,作了一些改动。如,颍、颖二字,分入水、禾部;这样改动,目的是以编旁阐明字义;可是对一般读者的检查,并不方便。
在清代编撰《康熙字典》,由于资料的繁多和编者的能力所限,《康熙字典》也存在不少的疏误之处,如所引书名、篇名和引文错误或妄改;引书脱落或删节失当;断句错误,字形讹错等情况时有出现;另外还有释义时不够确切,引例牵强等。因为这部书出于“御定”,大家都有所颈忌,不敢批评,即如四库全书的倌臣,在作书目提要时,对每部书都兼谈优缺点,而对于《康熙字典》则不敢加一贬词,只是恭维说:“无一义之不详,无一言之不备……。”
《康熙字典》自成书以来,对古代文献的阅读、整理和文字训诂学的研究产生过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其文字、音义、书证等广为引用,其体例为后出字书的蓝本。
《康熙字典》虽有不少的错误,但仍不失为广大文史工作者和文字爱好者案头常备的重要工具书。(待续:《辞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