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鄉六月﹐陰晴不定。悶在家裡聽寒風﹑冷雨敲窗 ﹔確實叫人鬱悶﹑難耐﹗幸好 奧克蘭博物館給市民提供了一系列免費節目﹐其中尤其吸引的是名為 [ Kai to Pie- Auckland on a Plate] 的美食節。自本月 12 日開始﹐逢週末早上便有令人嚮往的 各國美食烹飪示範。遊客們除了能觀賞博物館原有的毛利文化表演 外﹐還 能 親自動手參與 烹飪樂趣﹑品嚐各國美食。 知道 [ 華人社區服務中心 ]( 簡稱華社服 ) 也受邀參與﹐為弘揚中國歷史悠久的 ‘ 吃文化 ’ 而盡一份力﹐心中欣喜。 上 週六早上﹐就與家人迫不急待前往湊熱鬧﹗
中国以農立國,天灾人祸频繁,導致老百姓对温饱问题份外关注﹔因此就有了 ‘ 民以食為天 ’ 之說。 移居到紐西蘭後﹐知道毛利人對 ‘ 吃文化 ’ 也挺重視。史載毛利王 Te-Wherowhero 為了商討懷堂義條約的實行問題﹐曾於 1844 年在 Remuera
區 ( 也是現在的 Auckland
d omain) 的豪宅內 舉行盛宴 招待當時的總督 ﹔ 陪客是來自十七個部落的四千名毛利族人。佳餚美食包括以九千尾鯊魚製成的鯊魚油﹑六只大信天翁﹐數以噸計的鮮魚﹑二萬條干鱔魚及一萬一千籃馬鈴薯 … 據說 那是紐國歷史上最奢侈的一次盛宴。
當天 [ 華社服 ] 請來若干位美食專家及大廚現場示範﹐王覺傑主席的開幕詞及年輕俊朗男司儀流利﹑風趣的介紹﹐吸引了不少遊客駐足圍觀。個人最欣賞的是東北餃子王餐廳的老闆娘及她的助手示範包餃子。她們憑著兩雙巧手﹐出神入化如變戲法般﹑將平平無奇的麵粉團爽快利落的捏成餃子。觀眾中不少老外都唧唧稱奇﹐躍躍欲試。期間巧遇一位老華僑媽媽﹐帶著她已經當醫生的本地生女兒前去尋根﹔我身旁那位老先生還特別將他愛妻初次學包餃子的過程全部錄相。也有華人父母帶著小朋友﹐並邀同他們的洋人好友一起前往感受中國美食﹑文化。有位毛利觀眾對于餃子 餡特別感興趣 ﹐ [ 華社服 ] 義工馬上派送介紹餃子 餡的 英文單張 。
不看不知道﹐原來 餃子 餡不但種類繁多﹐還饒有寓意。據說芹菜餡表示 ‘ 勤快聰明 ’ ﹑韭菜餡表 ‘ 長長久久 ’ ﹑白菜餡表 ‘ 百種財寶 ’ ﹑肉菜餡表 ‘ 富有錢財 ’ ﹑魚肉餡表 ‘ 年年有餘 ’ ﹑牛肉餡表 ‘ 如牛 樂觀 ’ ﹑羊 肉餡則表 ‘ 喜氣洋洋 ’ ﹑ 統統都 是好意頭。
哎呀﹗別說老外﹐就連我也茅塞頓開﹐長了知識又開了眼界﹗
至于饺子的来历,民间传说也颇多。其中一個提到饺子原名 " 嬌耳 " ,是我国医圣张機 ( 字仲景 ) 发明的。 相传东汉末年,曾任长沙太守的张醫生辞官歸故里﹐回到 白河岸 時正好赶上冬至﹔看到鄉親父老饥寒交迫, 两只耳朵冻伤,加上其時伤寒流行,很多人病死。张醫生便在当地搭上医棚,支起大锅,煎熬羊肉加辣椒﹑祛寒药材﹔又以面皮包成耳朵形状,煮成 ‘ 祛寒娇耳汤 ’ 送给穷人。 老百姓吃後﹐既御寒又治好冻耳。 因此人們就称那些面皮包为 “ 娇 耳 ” 或 “ 饺子 ” ﹐後來流傳下來成了習俗﹐老百姓 在冬至和年初一吃,以纪念张仲景开棚舍药和治愈病人的日子。 當天節目豐富﹐嚐過餃子後﹐遊客們又觀賞了金馬快餐店的大廚 Tony Cho 的春卷﹑生菜包﹑芙蓉蛋等美食 示範﹔下午還有少年服裝展及老年太極表演。最後由曾獲女皇頒授 MZNM 勛章 的老華僑黃德衛 ( David Wong ) 為大家分享他外曾祖父陳阿 志的創業故事。 阿 志 家族自 1870 年起就在奧克蘭經驗果菜店,陳老先生 後 于 1958 年開設第一家美式超市 - Foodtown ,並于 1990 年協辦經營喬吉餡餅 ( Georgie Pie) 連鎖店。想起當年我們初到紐 境﹐ Georgie Pie 成了兩個 兒子的最愛﹔可惜後來因被某漢堡包連鎖店收購而結束。
美食節以毛利語 Kai
( 食物 ) 及英語 Pie ( 餡餅 ) 為題﹐一整天的節目就在 Pie 的介紹後﹐劃上完美句號。博物館取這一語雙關的題目﹐體現了奧克蘭市的多元民族文化﹐確實太棒了﹗﹗
( 個人覺得毛利語 Kei
te pai 與 Kai to Pie 發音頗為相近﹐意思是 ‘ 好棒啊 ’ ﹗ )
寒冬六月﹐眼看華人留學生辣 手摧花﹐同胞相殘﹑而謀害印度裔司機的兇手也是華人等等負面新聞後﹐痛心疾首之際﹐真要感謝 [ 華社服 ] 在此時此刻為華人注入一股清新的文化暖流。 [ 華人社區服務中心 ] 太棒了﹗ Kei te pai ﹗還請全體理事成員及義工們繼續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