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宋曼英教授新作之中译本(续前)
作者: 黎锦华
人气:
日期: 2010/10/7
【原文】:I think Mum went through a period of her life [when] she thought a lot of things – like what her mother told her – were probably not good for us to become involved in. Mum was just so torn. (第29页)
【林译】:我想妈在她的生命中经历了那段时期,很多事情就像外婆教她的,大概没有什么值得教我们的吧!她那时所受的创伤也实在太深了。(第21页)
【辨析】:这段译文的含义是非常含糊不清的,外婆的角色也模棱两可。中文读者不会明白,到底是外婆认为很多事情不值得教我们,还是妈妈认为,外婆教她的很多事情,不值得传授给我们?
【黎译】:我想, 妈在她的生命中的那段时期,觉得很多事情 – 譬如外婆教她的那些– 我们还是少沾上为妙。 她受过的创伤也实在太深了。
【原文】:Rangitooto’s youngest daughter (Alice’s youngest sister) is said to be a spiting image of her late mother, and has a stronger personality very much like her. She also has a commanding presence and an almost regal manner. (第30页)
【林译】:人们都说苒儿排行第五的女儿(雅莉最小的妹妹)最像她母亲,她们都具有很强的个性。这位阿姨有着趾高气昂但高贵的风度。(第22页)
【辨析】:“趾高气昂”太过贬义,也不符合原著对阿姨的描述(下文提到她以优雅的中国传统为客人沏茶递水果)。“高贵的风度”恐怕不足以形容阿姨的regal manner (皇家气派)。
【黎译】:人们都说,苒儿的小女儿(雅莉最小的妹妹),跟她妈长得象饼印一般,而且同样个性倔强。这位阿姨说一不二,甚至有居高临下的气度。
【原文】:From the 1980s onwards, Maoridom has been promoting talents and nurturing capability in its ranks. (第33页)
【林译】: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毛利化”一直是社会阶层上促进和培育人才的动力。(第25页)
【辨析】:Maoridom 应该理解为“毛利社区”,而非“毛利化”。
【黎译】: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毛利社区就致力于在内部培育人才, 提携后进。
【原文】:“I wanted them to get ahead” (第30页)
【林译】:我要他们前途远大。(第22页)
【黎译】:我要他们出人头地。
【原文】:She must have succeeded very well. (第30页)
【林译】:的确如此,她梦想成真了。(第22页)
【黎译】:她的确成绩斐然。
原著中的引言(Preface),讲述作者选取和采访七个家庭的经过,字里行间透露出叶宋曼英教授对这些毛利裔华人的同情和尊敬。序论(Introduction) 则对毛利裔华人出现的背景,他们的生存环境,以及他们对自我身份的困惑,探源,觉醒及认同,略作理论上的探讨,是叶宋曼英教授研究此课题的学术结论。 不知何故,引言和序论在中译本都删除了。
整体而言,中译本的文笔略嫌稚嫩生硬,未能体现原著简洁流畅的文风,而拘泥于原著的口语化风格,一些译句读来也不像地道的中文。林爽女士在“译者心声”中,以生母和义母借喻一本书的作者和译者,并备述翻译过程的苦乐。 其学术热诚及殷殷爱意,跃然纸上,于我心有戚戚然。创作诚然艰辛,翻译又岂易事哉。若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力,或中文的表达力,稍有不逮,岂敢轻言信达雅。叶宋曼英教授的原著和林爽女士的中译本,在学术领域,都有原创性的贡献。笔者在此吹毛求疵一番,无非希望,中译本他日若有机会再版,能补足疏漏,精进文字,俾让叶宋曼英教授天生丽质的女儿,在义母林爽女士的养育下,出落得更加明艳标致,楚楚动人。
(二0一0年九月,奥克兰)
(全文完)
声明:作者原创文章文责自负,在澳纽网上发表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手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