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讀黎锦华先生于9月14及16日發表的兩篇[叶宋曼英 (瑛) 教授新作之中译本] 後,欣喜莫名!对於黎先生找出译本中颇多失误之处,尤為感動、感激!聖賢孟子曰:“聞過则喜”。孔子則曰:“苟有过,人必知之”、“过则勿惮改”。如今吾不但聞過則喜、從善如流、虛心討教,並即時回謝先生鞭策。
與黎先生素昧平生,知他曾出席[雲鄉龍裔毛利情]發佈會,可惜因沒人介紹而錯過認識機會。難得他肯花時間參照、閱讀中、英版本,做出中肯批评,確實感谢不盡。老子曰:“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恭維話于吾無大裨益,唯有建設性批評方利于改進;正如病人遇良医,苦口良药利于病。世間只有父母至亲、良师益友方肯耗時批评、指出你過錯。此番黎先生肯“吹毛求疵”,焉能不感激?不但感激,還佩服先生中英俱佳、譯藝超群!
[雲鄉龍裔毛利情] 乃吾首次翻譯作品,並珍視為“義女”,拋磚引玉後一直渴望得到讀者批評指正。此番得高手青睞,並作詳細辨析,非但意外驚喜,亦實穫益匪淺!
知黎先生乃葉教授高足,目前乃翻譯社主筆;其譯藝可謂“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先生大作中,吾最為欣賞者乃:
“I wanted them to get ahead” 一句:
鄙譯:我要他们前途远大。(第22页)
【黎译】:我要他们出人头地。
“出人头地” 果然傳神,堪稱高手。
其他多句修改,也屬佳作,令吾心服口服。如:
1) 鄙譯:人们都说苒儿排行第五的女儿(雅莉最小的妹妹)最像她母亲,她们都具有很强的个性。这位阿姨有着趾高气昂但高贵的风度。(第22页)
【黎译】:人们都说,苒儿的小女儿(雅莉最小的妹妹),跟她妈长得象饼印一般,而且同样个性倔强。这位阿姨说一不二,甚至有居高临下的气度。
(“象饼印一般”,北方讀者或許對此廣東口語有點陌生。)
2) 鄙譯: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毛利化”一直是社会阶层上促进和培育人才的动力。
(第25页)
【黎译】: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毛利社区就致力于在内部培育人才, 提携后进。
3) 鄙譯:以他当时的身高,根本就够不着方向盘。(第27页)
【黎译】:以他当时的身高,连视线都被方向盘挡着。
筆耕乃吾平生愛好,移民之初也曾熱血一腔,組團結社參與文藝圈。十多年來一直白絞腦汁,甘之如飴當報社義工,無非想文友間能互相激勵,批評賞析。無奈事與願違,甚至絕望告終至徹底淡出;唯仍筆耕不斷,涂鴉自娛。年前更不自量力,毛遂自荐義務為葉教授翻譯英文原著Being-Maori-Chinese。期間 “周家的故事”主角查理曾因英文原著中出現幾處小誤,多次來電郵,著吾在中譯時加以修正。吾兢兢業業,诚惶诚恐;譯稿雖曾與葉教授多次討論、校對及修正後才付梓。可黎先生信手拈來,仍找出失誤多處,吾拜謝之余也感責無旁貸;皆因“对原文理解力不夠,中文表达力也不逮” 所致。
吾本著“活到老、學到老”理念,自我檢討後,對黎先生大作中之批評:
“中译本的文笔略嫌稚嫩生硬,未能体现原著简洁流畅的文风,而拘泥于原著的口语化风格,一些译句读来也不像地道的中文。”絕對虛心接受,尤其那句“拘泥于原著的口语化风格”更是一語中的。
至于黎先生質疑:中译本為何刪去引言和序论?原因是,彼乃葉教授选取、采访七个家庭之艱辛感受,沒有比她本人動筆來得更真實、傳神。可惜她一直無瑕執筆,若由吾代譯,肯定力有不逮;故最終決定略去。
“创作诚然艰辛,翻译又岂易事哉”。黎先生所言非虛!想先生護師心切,親自操刀批評拙譯作,實用心良苦。葉教授得此高足,殊堪告慰!
最後,吾為“虧待”叶教授“天生丽质”女儿而深感抱歉,還盼黎先生繼續鞭策,以增譯藝。也懇請讀者原諒,更盼其他高手不吝指教! 林爽拜謝17-9-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