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幼年,在讀到一本俄國《知識就是力量》的雜志後,我就喜歡上了自然科學。那是一本圖文幷茂的自然科學雜志,當時深深地吸引了我。後來我上大學選讀理科,大概與這本《知識就是力量》的雜志,與這個《知識就是力量》的口號,也有很大的關聯。
感謝我小時在印尼中華學校裏衆多學問淵博的教師們。他們從文學、歷史、科學等各方面,給了我很好的啓蒙教育。引導了我走上人生求知之路。
回想起來,我當 時所在的印尼華校(巴城中華中學),其教學水準其實不凡。一批來自中國大陸的年輕教師,是最可貴的。以我的物理老師韋先生爲例。他不但爲人道德高尚,而且教學有道,他一首創建的物理實驗室,設備也很好。當時我們的物理實驗室的水平,已經超出國立的印尼大學。韋老師也曾經帶領我們去參觀與交流。我進入中國南 開大學物理系時,高興地發現,原來大學一年級的幾乎所有物理課題,以及相應的實驗,我在印尼的中學裏已經學過,實驗也做過了。以致第一學年的大學生活,我過得很輕鬆,幷讀了不少世界文學名著。受益良多。
2.
最近讀到國學大 師季羨林先生《我對東西方文化的看法》一文,說「東西兩大文化體系有其共同點,也有不同之處。既然同爲文化,當然有其共同點,茲不具論。其不同之處則亦頗顯著。其最基本的差异的根源,我認爲就在于思維方式之不同。東方主綜合,西方主分析,倘若仔細推究,這種差异在各有所表現,不論是在人文社會科學中,還是 在理工學科中。」
我不知道,我自 己的「思維方式」,到底是「主綜合」還是「主分析」?不過我相信,一個人要做出一點事,思考上總應該「分析」與「綜合」相結合,否則將一事無成。而綜合、分析,都要有豐富的知識作爲基礎。我在設計開發第一部中文電腦時,就是「分析」與「綜合」相結合的成果(先分析了電腦的結構、英文、中文的特點等等,再經 行綜合設計、製造)。
不只是設計、製造一部電腦。其實做任何一件事,都是一樣的道理。
季羨林先生比較欣賞東方文化,比較欣賞東方的「主綜合」思維方式的。不過我覺得,分析也不可缺少。而要綜合的好,首先是知識面要廣,要多一些學識才行。
3.
近年來,很多人 在爲「知識分子」下定義,貼標簽。舉例:「關于知識分子的定義,國外的主流看法是:受過專門訓練,掌握專門知識,以知識爲謀生手段,以腦力勞動爲職業,具有强烈的社會責任感的群體,是國外通稱“中産階級”的主體。」「目前,國內學術界一般認爲,知識分子是具有較高文化水平的,主要以創造、積累、傳播、管理 及應用科學文化知識爲職業的腦力勞動者」。
最近,更有學者 提出一個「戰略知識分子」的標簽,說「戰略知識分子是從事專業性、知識性工作,自覺地、主動地、創造性地、建設性地爲國家和社會提出影響全域的戰略性思維、思想和建樹的人員。他們是知識分子的杰出代表,是精英中的精英。真理往往掌握在他們手中。他們人數甚少,但作用甚大。」云云。
不知道爲什麽,我對這些華麗的定義、標簽,都有些怕怕。因此常拒絕「被標簽」。
4.
如今「知識分子」成了熱門話語。我好奇地問:知識分子的「知」字,到底作何解釋?
查了一下,【康熙字典】有一則解釋是:「【徐曰】知理之速,如矢之疾也」,又「小篆字形,從口矢。識敏,故出于口者疾如矢也。」意思是說認知很快,而且好像還是說:所知很快就從口裏射出去,如箭如矢!人說「口若懸河」不好,而「口射箭矢」不是比「口若懸河」更加可怕?
不過我以爲,如果這也變成知識分子的一種標簽,我們還是遠離之比較好。
游子2010-9-24寫于奧克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