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後的心理創傷與調適
作者: 邓荣进博士
人气:
日期: 2011/6/10
2011年6月8日,紐西蘭的全國媒體上刊載了一條新聞,標題是說:「地震房屋倒塌增加了許多心裡病
患」(Shakes, disruption taking mental
toll),自2011年2月22日基督城發生了大地震之後,至今仍然是餘震不斷,使得災區的人們產生條件反射,餘震一發生便會產生恐慌不安及心情煩躁。
許多孩童如今也有了尿床的情形,也因此使得該地區去看心理醫生及精神科的病人增加了很多。 心理學家認為矛盾、危機、緊張和創傷可能會導致心理疾病,特別是在一個容易受傷的人身上。有些社會學家則認為,重大事件和情境也會導致心理疾病。 心理疾病因人而異,有的輕微,有的嚴重,有的則介在兩者之間。即使是同一位病人,症狀也會隨時間而改變,由最嚴重的情況,到完全緩解。這種疾病通常是不連續的,而且可能會因壓力或其他因素而復燃。 由於科學的進步,如今心理疾病開始被當作是一種需要醫療幫助的疾病,目前對於精神疾患的治療方式是基於「生物-心理-社會模式」,良好的精神治療模式必須結合生物醫學、心理治療,以及社會復健計畫。 許多災民在地震後都呈現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大多數人無法擺脫地震造成的心理陰影,例如噩夢連連,閉上眼睛,就是房屋倒塌情景等;或者是整天都頭暈,眼前所有的東西都在晃動,雙腿無力。 當
一個人親身經歷或目睹到一種極大的創傷,特別是生命受到威脅或極重大的傷害時,往往會產生極度的害怕、恐懼、或無助感,假如受到創傷之後,持續的有診斷準
則上的症狀,且時間超過一個月以上,在精神醫學診斷上稱為「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創
傷後壓力症候群」非常容易導致焦慮性的疾病,所謂焦慮,是一種缺乏安全感的表現。焦慮性的疾病,主要是以不安、擔心、緊張、恐懼、害怕等情緒為主.如果這
種情緒持續加深,會引發失眠、心悸、胸悶、呼吸困難、頭暈頭痛、手腳發麻或發抖、冒冷汗、胃腸不適、頻尿卻常覺得解不乾淨、全身無力等身體症狀。 一
般人遭受如地震這種具生命威脅的事件時,會有上述反應,因為焦慮是與生俱來的本能,可以幫助我們遠離危險。但是如果在威脅減輕後,仍持續感到身體不舒服,
心理不愉快,而且影響到日常的生活作息,就需要考慮接受精神科或身心科的治療了。有些人因此會變得過度敏感,以致於時常都感到有地震,而極度不安,這時就
需要立即接受治療,以免病情持續惡化。 至於「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則有以下的3種症狀:一是創傷事件的影像、思考和感受屢次重複出現在腦海和噩夢
中;二是持續避免接觸與創傷有關的事物,且無法回憶創傷事件的重要片段;三是過度警覺反應,以致無法入眠,注意力不能集中和易發怒,這些症狀的持續將導致
個人社交、家庭和職業功能重大失衡。 目前醫學界對此類疾病的研究,認為在巨大壓力或刺激之下,容易造成腦部細胞的病變,引起身心症狀持續難癒,所
以在治療上,藥物治療通常是必須的。除了藥物以外,再加上心理治療來加強病人應付壓力的能力,也會有很好的效果。但是並不是每個病人都適合接受心理治療
的,這還需要經過醫師們的審慎評估。 重大的地震災害由於它的突發性、危險性、恐懼性,以及身邊親人與友人的傷亡,會使經歷者出現嚴重的心理失衡,
從而產生思維不清、意志失控、情感紊亂等心理危機。而這類心理疾病一旦得不到及時的疏導、矯正,輕者將導致神經衰弱,重者將可能導致抑鬱症或精神分裂症等
嚴重的精神疾病,這對災難後的幸存者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 因此,政府是有必要迅速的幫助這些震後受災人群進行心理治療,這也是救災工作極其重要的一個項目。
声明:作者原创文章文责自负,在澳纽网上发表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手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