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从政、华人利益和国家利益
作者: 毛芃
人气:
日期: 2011/9/10
新西兰华人社区不大,政治热情不小。这要拜托新西兰的混合比例选举制即MMP选举制度,让少数族群、边缘社群的呼声得以通过政治系统来体现,让华人候选人通过政党排名进入国会成为可能。
1996
年MMP制度实施的当年,新西兰诞生了第一位华人议员黄徐毓芳。2004年,新西兰行动党出现中国大陆背景的华人议员王小选。2008年大选,工党通过排
名将同样有大陆背景的华人霍建强推入国会。而今年,新西兰国会有可能诞生第四位华人议员,因为国家党已将在华社颇有知名度的奥大学者杨健博士排在能安全进
入国会的参选名单上。
在中国大陆接受过完整教育的第一代华人移民能进入国会,新西兰在全世界西方国家中开了先例,这说明了新西兰政治的包容性,也说明新西兰社会的开明和民主。
华人从政带动了华人对于大选的关注,对于政党政策的关注,也带动了投票热情。让国会多一个华人议员成为不少华人选民朴素的想法。
于是,华人候选人成为一些政党不可或缺的人物,连保守的、以反移民著称的优先党今年也推出了华人候选人,工党则一气推出三位华人候选人参加今年大选。
不过,历史不会重复过往。万绿丛中乍现一点红时引人瞩目、让人兴奋和激动,甚至民族自豪感倍增。但当红花朵朵左右皆是的时候,人们就面临思考和选择了,都说代表华人,真正代表我的利益的是谁呢?
经过几届大选和对华人政治人物的观察,华人选民也在成熟。因为事实告诉人们,不是有华人的政党就不分清红皂白为华人说话,而华人政治人物在行为上其实是很难超越政党利益的。
2008年华人社区万人反犯罪大游行是一个很好的案例。一月仨命案,受害者都是亚裔,安全问题成为华人社区关注的大问题。于是,华人在新西兰一百多年的历史上,第一次那么团结一致地、大规模地走上街头,为维护自己的权益向执政党、向全社会发出了呐喊。
遗憾的是,社会对这次大游行原本可能产生的巨大关注很快被分散了。这边厢,执政的工党政府有意在游行组织者的某些不当言论上做文章,以掩饰自己社会治安治理
不利所面临的尴尬;那边厢,一些华人社团头头在某政党协助下召开以洋人媒体为主的发布会,宣布他们不认同游行组织者的某些言论,要与之划清界线。这也是为
何杨健博士当时在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大呼“痛心疾首”,并竭力强调“在涉及到华人的团结、华人的形象、华人的整体利益时,不应把个人、团体或政党利益放
在华人核心利益之上”。
总体来说,新西兰是个平和的、种族关系和谐的社会,各色政治力量都有生存的空间。而政府在顾全大局的同时尽可能照顾弱势、弱小群体,注意维护社的公平和稳定。
随着新西兰华社人口的增加,华人社区也越来越文化多元,政治多元。这从一个侧面有助于提升华人的参政觉悟和水平,有助于人们意识到,华人社区的根本利益其实同新西兰的国家利益息息相关。
政坛多几位不同派别的华人议员是好事,华人社区关注的问题毕竟多些反映渠道,并且是直达立法者,同时,这也给了华人选民观察比较的机会,无形中会刺激华人从政者彼此竞争,脚踏实地地为国家、为社区做更多建设性工作。无论是对社区利益还是国家利益而言,这都有积极意义。
声明:作者原创文章文责自负,在澳纽网上发表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手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