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在新西兰媒体评论栏里,出现两个针锋相对的声音,周一,一位房产建筑行业会计师Alan Dudson发文称,新西兰税制对房产投资人有利,对自住购房人不利;周五,新西兰房产投资者协会主席Andrew King发文反驳,称税制未偏爱投资人。正如我们早先说过的,对房产政策的争夺背后,是国工两党的政策较劲,是围绕着“资本利得税”(实质性政策)还是有 限度税改(喝阻性政策)的权衡,是继续暗示房产政策将成为政界今明两年的重点话题之一,而媒体用两方意见对驳,是维持话题热度的基础手段。下面,我们简要 分析一下:
Alan Dudson的观点认为,在新西兰首套房购买者在房产拍卖会上遭遇房地产投资者激烈竞争,这不公平——因为投资者能够以更为低廉的成本拿到贷款——这是因 为按新西兰抵税规定,投资房贷款的利息可抵成本,因此投资人的借贷成本,因为享有税收政策而成本相对更低。而年轻夫妇的收入甚至不足以偿还按揭贷款,但因 是自住房,贷款利息部分不能抵税——所以是不公平的。
他举例说,一位奥克兰投资人买60万的房产,银行可能愿借他90%甚至更多(如果他用其他房产做抵押),这样,房产租金收入约3.2万,投资人可将地税、 保险、维护以及贷款的利率部分算入成本抵扣,这样他用6万元就完成了一个不错的投资,收益率在6-8%一年,也就是3.6-4.8万免税收入,优势超过自 住房主。
包括一篇此前的文章,持类似看法的人认为,有两条路能够改得更公平:一,取消投资者所享有的税收优势:即取消出租房利息抵税政策;或者,对所有按揭贷款的利息实行税收可抵(已经有部分国家实行这样的政策)。
这种看法认为,第二种办法正面效应是:当市场竞争过于激烈,导致民众买不起房时,政府就应该对其出台税收优惠政策,顺理成章;而负面效果是:这部分支出不得不再从其它纳税人口袋里拿来填补。这样对租房人形成新的不公平。
而采取第一种方法,取消投资房的贷款利息抵税政策,会导致投资者投资住宅的兴趣降低,因此降低的房价会鼓励首套房购买者买房,从社会及经济层面均利于新西兰发展。
结论:房产投资人是政府(通过税制)补贴的。
等啊等。周五,代表新西兰房产投资者的声音终于出来了。NZ Property Investors Federation主席Andrew King文章上线后也是一大箩筐回复。
Andrew King说,如果Alan Dudson真的懂一点会计知识,他就不会用这样的理论来攻击出租房房主。难道把房价弄下来就一了百了了?哪些人会感谢他?难道新西兰已经有自住房的人会 感谢他?难道哪些好不容易存了首付的人会感谢他?不会,因为他们的财富贬值了,甚至还会破产,当然不会感谢他。
Andrew King说,我们都应该尊重税法设定的基本目的:如果你自己种了一块蔬菜地,你去买种子、买培养土、买种地工具,这些成本当然不能要求抵税;而如果你是商 业种植户,按照Alan Dudson的逻辑,那么你买种子买工具的这些成本,也不能算成商业成本抵扣,这显然不合理。
Andrew King说,Dudson还声称出租房房主不用赋税,而Tax Working Group以前曾经有过类似论调后来自我修正了。在过去的20年里,新西兰出租房房东只有大约2年是无税的,这两年是利率最高的时段,房主自我吸收了高利率的冲击。
Andrew King还举了Dudson文章中60万投资房的例子,说在今天的平均浮动利率为5.5%,借贷90%即54万还息部分就是2.97万,此外还有地税、保 险、维护等费用,以及会计、物业经纪等其他费用,这些费用加在一起差不多要3.9万,如果这些成本不能抵税,那么出租房的房主除要把3.2万租金收入的1 万用以缴税,再要贴进租金和成本的差额,意味着投资人在投资6万之后,还要每年贴两万——其结果就是,房产会像洪水一样地上市,短时间拉低房价。
Andrew King说,这也许是Dudson之类希望看到的结果,但也有很多人不希望看到这样的结果。如按Dudson所说的收入三倍水平作为房产可承受的界限,意 味着大部分奥克兰的房产要对折,如果发生了,意味着首付低于7成的房主都有可能被银行mortgagee sale——比如,一个购买35万的人贷了一半即17.5万的贷款,房价跌一半后等于首付被吞,只剩下贷款,除非他再拿3.5万出来降低贷款比例,否则银 行可能会强制他卖掉房产;如果是贷了25.5万,则除了首付完结以外,还倒欠银行7.5万;而许多拿自己房产抵押为孩子的房产贷款的新西兰人,可能会失掉 两代人的住房……
Andrew King的结论:许多人错误信息误导,IRD说没有税务倾斜,但像Dudson这样的人却总是告诉别人说有……
这两种意见代表了目前对投资房和房价关系的两种主流意见。最后一句话适用所有人:Be careful who you listen to, people, as you may get what you wish for,因为许多人只会听到了自己想听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