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Trade Me和北岛部分地区房产中介之间的纠纷成为地产和网络世界的话题。有趣的是网上的民意也非常清楚地分为两派——取决于网友是对Trade Me的广告费还是对地产的中介费更加愤愤不平——人们要么支持Trade Me调价,要么支持中介撤广告。
事情起因于去年11月Trade
Me宣布改变房地产板块广告收费规则,从原先的不按照单一list收费,调整为每单个广告$159加GST,引发部分中介抱怨网络推广成本是原来的约四
倍,直到近期Hamilton和Hawke's Bay地区的18家当地中介分公司集体撤下广告,接着Trade
Me创始人撰文批撤单的中介是“把头埋在沙子里的火鸡”,接着商务委员会接入调查中介联合撤广告是否有违商业竞争法……
有一种看法认为,Trade Me管理层对于商业利润的“不懈要求”已经演化成了不现实要求,他们可能过高估计了利润增长的可能,以至于冒着杀鸡取卵的风险想从地产业的繁荣中分得更多,许多中介因此感觉,Trade Me这次调价太“greedy”了,他们接受不了。
Hamilton和Hawke's Bay地区的广告撤单后,Trade Me对外宣布,这些中介只占地产板块的1%,Trade
Me发言人说,地产中介有6个月时间过渡到新价格,现在许多大的中介公司还是拿着原来的老价格。CEO Jon
Macdonald称,过渡期安排是商业机密他不便透露,但“很多”中介已经转到新价格体系中,他们预期“大约四分之一”转到新价格体系的中介还会比以前
一口价时付得少。
分析事件的前因后果,我们会发现对Trade Me的主要风险在于:这一事件提醒了地产界,他们是否需要在自己能控制成本的网络推广手段上投入更多,以摆脱Trade Me独大的现象。
Trade Me的风险将不来自于更多的“抵制行为”,而来自于有多少地产中介意识到,他们平时要更好地培养realestate.co.nz——这个地产业自己拥有的房源网站,使其房源更加丰富,使其在点击率上能够向Trade Me靠近。
现实地说,realestate.co.nz现在和Trade Me在点击量上,还有不少的差距。
如果我们量化这个差距,它应该是10倍级的。比如我们用Ray
White公司的两则房产广告为例(该公司目前对加入还是抵制持中立态度),这两则广告都是2月5日刊登的,经过一定的时段,我们看到Trade Me
Propert上的点击率是Realestate.co.nz上的10倍以上(如图)。
如果再看看Realestate.co.nz上那些从Trade Me
Property撤下的广告,你会发现它们的点击率和其他的没什么不同,并没有因为不在Trade Me
Property上显示,就增加了在Realestate.co.nz上的点击率。这就是为什么被撤广告的卖家感到非常不满,因为他们被撤下后,潜在的买
家浏览肯定少了,他们觉得自己才是中介和Trade Me互斗的牺牲品。
Trade Me创始人兼总裁Sam Morgan又火上浇油,批中介是“火鸡”,这不是第一次Sam Morgan的尖刻让其他人接受不了,2012年他曾经在一个推文中称对手网站Wheedle是一个“笑话”,后来他不得不说他后悔用这样的词。
旁观这一事件的市场分析人士目前的看法也并不统一。
Morningstar分析师Nachiket Moghe认为,大的地产中介商会意识到“如果不在Trade Me上登广告他们也玩不转”,而小的中介过段事件也会得出相同的结论,“因为Trade Me仍然是最吸引眼球的强势品牌”。
但另外一位市场分析师认为,Trade Me的这个做法完全暴露在投资界的视野中,现在投资界都在密切观察Trade
Me这个冒险举动能否成功,这是关系到未来投资方向的关键问题,而如果在地产业这个利润最厚的一块Trade
Me无法拓展下去,那么可能意味着其他的也见顶了。“因为Trade
Me其他商品目录板块都已经很成熟,就业板块因为有Seek竞争也很激烈,不可能利润大幅增长,Trade Me能做的也只剩下汽车版和地产版了。”
显然,Trade Me觉得有信心拿下
新西兰的地产中介,从另一方面讲,也许是realestate.co.nz好好思考的时候了,比如说realestate.co.nz还不开放房屋私售广告,这样一些传统的做法是否还能适应现在的房地产市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