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鄉喝完無數杯甘香「工夫茶」後,餘韻裊裊未盡,芬香濃濃持久 …
終於有機會將潮汕著名工夫茶帶到白雲新鄉。
今年四月初﹐我有倖以「紐西蘭名人傳」獲得汕頭大學主辦的首屆潮人文學奬。領獎回家後﹐奧克蘭東區的泰晤士報(Times) 記者Justin聞風而至;母親節前一天便登門採訪。訪談期間﹐為他解釋「潮汕人」及「汕頭大學」已令我囗乾舌燥。老伴靈機一動﹐取出剛從家鄉澄海帶回那套外甥送的工夫茶具及鳳凰乌岽单叢,仔細為記者演繹了潮汕茶道。工夫茶解了我口渴﹐也順便得以弘揚﹔當然我又得腦筋急轉彎﹐大費唇舌為記者解釋一番。
我說:中國自唐朝開始已流行茶文化,至今已有千年歷史﹔沿海一带居民都喜欢喝茶﹔而品茗在於「茶趣」的享受與欣賞。廣東人更喜歡上茶樓飲茶﹐香港人也一樣﹐我並翻譯成 Yumcha(Yum是英文Yummy‘美味’前半﹐cha是‘茶’漢語拼音),自覺兩字合在一起音意皆全﹐相得益彰。
再綜合百度網資料與自己經驗﹐簡單與記者解釋﹕從前﹐工夫茶只屬潮汕贵族專享,如今已普及平民百姓﹔幾乎每家每户必備一套特別茶具。喝茶成了潮人生活習慣﹐無論饭后﹑客人到访﹑好友歡聚﹔都愛以茶叙情。茶冲完後﹐主客总是互相谦让,最后请长者、贵宾先喝﹔這套礼仪正是中国優雅的传统“茶道”。
老伴請他先喝﹐三十出頭的洋小子端起燙手小杯﹐有點不知所措﹔喝完茶後卻頻頻點頭﹐興緻高昂!我再示範﹐喝工夫茶不同一般飲茶,喝時非大口大杯地喝,而是小杯沿接唇邊﹑茶面迎鼻﹑低頭淺嘗﹑慢品茶香﹐一啜而尽﹔解渴之外,還顯示飲茶者的教養。
記者喝完後問道﹐“這茶葉是否叫 Kong Fu”? 他大概以為是“中國功夫”。我再解釋“工夫茶”是“工夫”与“烹茶"方法的合稱,也是一种细心而成的茶事活动﹔並非茶叶名字。 而且需要一套讲究茶具、茶叶、用水、冲法、品味的茶经。
茶不仅有养生功用,更意味著 “待君子,清身心” 。故工夫茶是結合潮汕人对精制茶叶、考究茶具、冲沏过程與待客禮儀、闲情逸致等各方面的整体称谓。
老伴順勢展示他那套最心愛的茶具﹐洋洋灑灑近二十樣配件後﹐又解釋茶叶、用水及泡茶的五項要訣﹕ “烫本热罐,乱沫淋盖,高冲低斟,关公巡城,韩信点兵”。
“烫本热罐”为了保持卫生﹐他示範以精巧夾子夾著小巧玲瓏瓷茶杯烫洗﹐清洁之外﹐主要是使热力均散茶杯四周,以保茶香﹔否則茶杯冰冷(尤其是冬寒时)会破壞茶味。“乱沫淋盖”則是初泡茶時﹐滚水进壶浮现的那层泡沫﹐他以壶盖轻巧在上面“刮除”,使泡沫全部粘到盖上。“高冲”即將開水高高倒进茶壶中,他一边倒一边慢慢打圈,目的是使茶叶所受温度平均。茶泡好后﹐他卻以茶壶嘴緊贴杯緣﹐低位慢慢傾出茶湯﹐如此“低斟”便能保住茶香。至于 “关公巡城”,他又示範﹐將在茶壶中泡制两三分钟後那些介乎橙红与橙黄色的茶汤均匀倒进每个杯裡,為了使各杯茶色浓淡一致;他得巡迴傾茶﹐以免茶色不均。最后,壶中茶汤倒尽,再以“点”状周全滴出,這就是 “韩信点兵”。他還強調說﹐每一步骤都不可轻率或忽略﹐否則影响茶味。而沖泡所用茶叶,也要三分幼加七分粗。老伴如此現身說法﹐令洋記者碧眼閃笑意﹐直嘆為觀止﹗
的確﹐优美茶器及高雅茶艺,具“小中见大、外巧中拙、虚实盈亏”之哲理。所謂“壶小乾坤大,茶薄人情厚”,如今﹐潮汕工夫茶已渗透到民間各階層,更遍及海内外。小巧玲瓏茶杯默默負起沟通鄉親情谊的重大使命。茶香幽幽滋润也安抚着游子心灵﹐推崇著“和、敬、精、乐”精神。
我告訴記者﹐有潮汕人的地方,便有工夫茶的杯影。我們舉家移居紐西蘭二十多年﹐老伴仍保持每天沖泡工夫茶这習慣。兩老總在幽幽茶香中﹐寄託淡淡鄉愁﹐抒緩思鄉情結﹗
此次藉著“潮人文學獎”專訪,順便弘扬潮汕茶文化,讓潮汕工夫茶越洋飄香,爽心樂事也!
稿於2014年5月11日母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