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底、三月初的耶路撒冷,春风和煦,百花盛开。雨季已过,天空湛蓝如洗,映衬着城市浅黄色的基调,有一种散淡宁静。
耶路撒冷,除了持枪核弹的大兵,还有一道人文风景,便是很多犹太男人奇异的装扮:络腮大胡子,拧成小辫的鬓角,黑色的大礼帽,长款的西装外套,洁白的衬衫……他们严格按照《圣经》旧约里的戒律着衣修饰,是极端正统派犹太教徒。
走在耶路撒冷大街上,伴着飞来驰往的有轨电车,很多元素交织在一起,给人一种荒诞不经、时空穿越般的梦幻场景。
胡耶达市场
28日,2月的最后一天,也是我到以色列的第二天,这一天有些非同寻常。
夜半听到机枪的“突、突、突”声,午后看到圣城北方滚滚的浓烟,黄昏遇见两个奇特的阿拉伯妇女的诘问……
以色列,犹如插在中东的一把利剑(其版图的形状酷似一把剑),短短七十年,从无到有,从弱到强,让世人跌破了眼镜。
而耶路撒冷,作为三大宗教的圣地,一直是世界目光的中心。全世界都用高倍望远镜看着它,一举一动,都被高度关注。
此时此刻,我就在这里,在世界的中心。
读了很多关于犹太历史的书,其冗长复杂,令人烧脑扰心。今天的以色列,与邻邦他族的爱恨纠缠,也是繁而又杂,难解难分。
犹太人的历史,写满了苦难。多少次被追杀,被迫害——埃及法老的奴隶,巴比伦之囚,无数次屠城,又被彻底地逐出家园,在世界各地流浪了两千年。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近600万犹太人被屠杀,种族几近被灭绝。
但坚韧的犹太民族,硬是在磨难的夹缝里生存了下来。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犹太人终于在联合国的支持下,在祖先曾经居住过的巴勒斯坦土地上,建立了以色列国。
很多时候,人们说的巴勒斯坦,指的是巴勒斯坦地区,不是巴勒斯坦国,二者是有区别的。一开始,我也没搞清楚,还以为以色列是在巴勒斯坦国的地盘上,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可以百度搜搜)
巴勒斯坦地区,一战后,从奥斯曼帝国的管辖之下,换到了英国人手里,没有国家主权。联合国通过决议分此地为二,建立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国。
以色列建国日1948年5月14日,而巴勒斯坦国1988年11月15日才正式宣布建国。目前是联合国观察员国,正在争取正式会员国席位。
以色列宣布建国的次日,当欢庆的犹太人还没有从喜悦的睡梦里醒过来,战争已经打响了,这就是第一次中东战争。
战死的士兵(水彩画)
战争是惨烈的,但最终以色列赢得了胜利,保住了国家。耶路撒冷,此时被约旦占领。
有趣的是,以埃及为首的六国联合军队,一开始信誓旦旦,感觉消灭以色列,就像碾死一只蚂蚁。但经过六次中东战争,以色列周围的敌人多偃旗息鼓,原来挑头的埃及、约旦已和以色列缔结和约。黎巴嫩、叙利亚而今自顾不暇,罔顾他人。
耶路撒冷,在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后,被以色列实际控制。
以色列,这个在枪弹中生存下来的国家,他们非常清楚,如果想拥有和平,光动嘴巴子是不行的。也许只有高压武装,才能遏制炮火、恐怖和混乱。
清晨的耶路撒冷,天空明艳如镜,小鸟欢唱高歌。夜间所闻,仿若是梦。
耶路撒冷新城
住的酒店在圣城西侧,犹太人聚居区,雅法门附近。圣城东区,阿拉伯人聚居区,据说很乱,不够安全。所以,考虑再三还是预定住在了城西。
圣城东区阿拉伯人聚居区
如果再去耶路撒冷,去住东部的阿拉伯人聚居区,真实体会一下二者有何差异。
清晨的阳光真好,先去圣城看看。出酒店不远,遇到几个骑警。他们走过身边,像移动的山峰,令人心生敬畏。这是我见过的最高大的马,不知道什么品种。
雅法门,是游客进圣城走的最多的城门。城门口已经聚集了很多参观的人群,但城里的居民大多还在安歇中。
雅法门
巷口看到巡逻的特警,全副武装,他们也许已经值守了一夜。夜半的枪声,你们听到了吗?
炙手可热的耶路撒冷, 如果那么容易平静安详,就不是耶路撒冷!!!
圣城穆斯林区,幽暗的巷子里,石板路泛着清冷的光。这些被踩踏了几千年,熏染了无数次炮火和硝烟,浸泡了无数次血泪和汗水的光滑石板,每一块都有着刻骨铭心的爱恨情仇。
它们是耶路撒冷的见证者,当易于毁灭的肉体一代代远去,它们依然在这里支撑着,坚守着。它们看似是没有生命的石头,实则是只差开口说话的精灵。
从圣城回来,早饭后去了胡耶达市场。一切都那么新鲜有趣,不来以色列旅行,绝对是非常遗憾的事情。
下午重新走进圣城,此时的阳光柔和了很多,天空湛蓝如洗。西墙,像一块巨大的磁石,不知不觉又走到这里。
西墙西口出来,爬上很多的台阶,顺着古老的石板路,我想去金碧辉煌的岩石圆顶清真寺看看。
西墙的西口
除了犹太人的西墙,圣城最吸睛处,便是阿拉伯人清真寺的金顶。
金顶之下,是安拉的使者默罕默德登霄脚踩的巨石。同一块巨石,也是犹太教《旧约》里,亚伯拉罕用儿子以撒献祭的地方。
所以,耶路撒冷的争端如何能够停歇?每一处,都充满了争执。如果这块巨石会开口说话就好了。但如果开口说话,它该怎么说?所以,倒是不说得好。
人类,你们就争吧!看你们争到几时休?争到地球爆炸?争到万物毁灭?争到外星人侵入?争到凡尘连一尘也不再有?
清真寺(圣殿山上)
岩石圆顶清真寺和阿克萨清真寺,就建在圣殿山上。圣殿山及其周围,是耶路撒冷矛盾、冲突的中心。
奥玛清真寺(圣殿山上)
圣殿山,曾经是古犹太人祭祀上帝的圣殿所在地。第一圣殿是所罗门王所建,至今已有三千年的历史。
圣殿山上的清真寺,是公元622年以后,伊斯兰帝国占领耶路撒冷后所建。那时第一圣殿、第二圣殿早就被摧毁,圣殿唯一的遗迹就是现在的西墙。
第三次中东战争,犹太人夺取了圣城,当时有很多犹太官兵想炸掉圣殿山上的清真寺,但被当时的领导人制止,并告诫不可有此想法。历史,毕竟都成为了过去。现在和未来才更重要。尊重历史,才能拥有未来。
圣殿山附近全景图:图片中间人员聚居区处就是西墙,左侧是奥玛清真寺(岩石圆顶清真寺,金顶),右侧黑色是阿克萨清真寺。两个清真寺就坐落在圣殿山上,当初第一、二圣殿所在地。西墙就是圣殿的外墙。
从圣城迷宫一般的巷道里,来到一片开阔处。一些人逗留于此,吹着清风,看着远处的风景,感受着耶路撒冷的气息。突然,人们惊恐地发现,圣城的北到东北部,有一股黑烟在升腾。什么时候有的?我没有注意到。
期间,还听到远处零落的枪声。有人指指画画,大都莫名其妙。倒是附近的猫咪,表现得极为淡定。
有种说法,猫是通灵的。难道它知道,这只是个意外,没什么可大惊小怪的。
路上不时有匆匆走过的犹太人。
也有几个小孩子打闹着,奔跑着,回到不远处的家里。
我离开此处,想找去金顶清真寺的路,却不小心走进了一个死胡同。
两个阿拉伯妇女站在巷子口,一个年龄大约五十多岁,一个四十多岁。我主动搭讪问路,年轻的竟然会英语,且流利。一开始对我有点戒心,看我就是问路,她便放松下来。
她邀请我去她家看看,我想了想同意了。我跟着她走进一个不大的房子,年长些的女子没有跟进来,她们不是一家人。
推门而入,里面还有一个老太太,应是她的母亲。房间顶多20平米左右,地上铺着地毯,中间有一圈沙发,权当会客、休息区。一边墙上有两张吊床,另一边有煤气灶和厨具,之间有个不足1平方米的小卫生间。房间拥挤狭窄,倒是收拾的干净、整齐。
这应是个大家庭,至少三代同堂。我小心翼翼地四周看看,和女主人寒暄着。
几分钟后我准备告辞,突然女子问我:“你知道美国人川普吗?”我点头。她接着又问:“你知道川普说耶路撒冷是以色列的首都吗?”
我的心里咯噔一下,没想到一个看起来很普通的女人,竟然会问我这么敏感的问题。
我再次点头,我不能撒谎。我的确知道,而且知道阿拉伯人对川普的举动是什么心情。她没有放过我,继续问:“你怎么看这件事?”
我的看法?我一时语塞。我不知道怎么回答,这个问题太难回答了。她的母亲也走到我的身边,眼瞅着等我的回答,好像我一句话就可以改变现状,让川普的话收回去。
“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这个问题,因为我不太了解情况。但我希望耶路撒冷和平,不要战争和流血,希望给孩子们一个可以健康成长的环境,可以好好读书……”我用不流利的英语解释着我的看法,我一下子学会了使用外交辞令。
她们听我拿孩子说事,都点头同意。她们也希望和平,只是她们更想要阿拉伯人的耶路撒冷。
圣城孩子的玩具枪
阿拉伯女人情绪失控,仍在喋喋不休地诉说:……“耶路撒冷不是犹太人的,是阿拉伯人的,是巴勒斯坦的,他们没来之前我们就住在这里,它不是以色列的首都,它是巴勒斯坦的首都……”我理解她的心情,我耐心听她说完。
难道她们现在就不拥有耶路撒冷吗?她们住在这里,生活在这里。但她们想要的,肯定不是现在的耶路撒冷。
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结束,以色列控制了整个耶路撒冷。当时以色列给耶路撒冷的阿拉伯人几种选择:承认以色列国,做以色列公民。不承认以色列国,继续留在耶路撒冷,以色列可以给他一个居住证,但活动区域受限制,离开他们居住的耶路撒冷区就回不来了(因为进入以色列别的地方,你的身份证件不好使,其实就是没有身份了)。或者,离开耶路撒冷离开以色列,你就成了难民。
我遇到的阿拉伯妇女应该是留在耶路撒冷区,拿居住证的阿拉伯人,所以她才会对川普的言行反应这么强烈。
但我真的不想讨论这些敏感问题,我急于离开。我又不是联合国特使,解决不了这个世界上没人可以解决的、最棘手的问题。我微笑着,说着感谢的话,一副拔腿走人的架势。
她们看我没有谈下去的兴致,只好开门让我离开。母女二人言语虽然犀利,但还有礼貌、明事理。她们说着谢谢,把我送出了门。
回到大街上,我松了一口长气。这十多分钟,犹如一个世纪。耶路撒冷,的确太复杂了,我放松的心情,陡然又紧张起来。
我快快走出圣城,离开这个是非之地。
是日,是农历的正月十三,一轮清明的月亮从雅法门爬上了圣城的上空。
人间纷争千千万,明月依旧照乾坤。
香巴拉微信公众号“天马自由行”,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