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虽然在新西兰并没有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但与其他国家一样,都对国民心理不可避免地产生巨大影响。新西兰针对华人的种族歧视思想有所抬头,但还算在可以接受的程度,然而另一种排外思潮则不受政治正确的压制正在主流社会成长,这个思想如果成气候,将会伤害到华人以及新西兰国家的利益。在疫情中越来越多的新西兰人认为,新西兰的经济太依赖“外国”了,希望在疫情之后减少对外依赖。根据我的察觉,这样的人在非商人阶层的群体里是比较多的,所以新冠疫情之后,这种想法有可能成真。(我把“外国”打引号,是因为很多持有这样观点的新西兰人,他们口中的“外国”其实指的是“中国”)
新西兰的经济从建国到现在其实从未脱离过对外部的依赖,一开始依赖英国,然后依赖美国、澳洲,再到依赖中国。现在虽然也有不少排斥英国美国的新西兰人,但不可否认的是,那种烈度都比不上对“依赖中国”的排斥。这种排斥在经济平稳时还算低调,但有问题时就会涌现一波,比如房价被炒得很高时,就会有更多人认为是“中国人炒高了房价”而变得排斥中国(以及名字听起来是华人的人),中国公司在新西兰买水厂、买农场,就会涌现一波“中国人夺走新西兰资源”的说法,而其他国家的企业并不会产生这样的效果。新冠疫情对经济的冲击类似于二战,外加很多新西兰人坚信中国人是新冠疫情的“罪魁祸首”,可以想象假如未来出台经济排外政策会针对谁。
然而很多人支持的事情一定是正确的吗?未必。
1, 谁都别挑战自由市场规则
很难相信我一个来自社会主义国家的移民正在试图说服新西兰人尊重资本主义自由市场,但那些正在和即将排外的新西兰人,他们挑战的确实是自由市场。他们希望新西兰可以减少对外国留学生、游客和商品的依赖,以满足内心里某种奇怪的安全感,但却不知道,同样的事情中国的台湾地区已经尝试过了,“新南向运动”把陆客排挤走之后,并没有换来同样含金量的东南亚和欧美游客,观光业损失巨大。新西兰经济过去20年逐渐依赖中国市场并不是基于意识形态偏好的选择,而是基于市场规则下的选择,那么人为减少中国留学生、游客和商品进口必然会违背市场规则,结果只会是赔钱和倒闭。
人为寻找替代市场(比方说印度)也根本无法取代中国市场,如果这些国家的市场真的好,现在就可以挤走中国的。如果公平的环境下无法竞争得过对方,人为的政治操作结果只能是失败和双方皆受损,这是无论在商界还是政界都是亘古不变的道理,中国俗语叫“强扭的瓜不甜”,但显然不是所有人都懂这个道理。
2,真的摆脱的了对中国的依赖吗?
前段时间发生了个很搞笑的小事情。我们在帮新西兰有关单位联系口罩货源时,除了中国和印度厂商货源的口罩之外,还有个土耳其商家也在推销,结果我们一看,口罩说明书居然是中文的,我评论称“小心二道贩子”。很明显,假如新西兰人故意不买中国商品而是从别国买,也可能只是从二道贩子手里买个自欺欺人罢了,总之多花钱是必然的,对中国工厂来说没有太大区别。
经济全球化之后,各国你中有我我中有他,一个美国公司也可能是中资的,一个中国公司也可能是外资的,即使一个看起来跟中国没关系的企业,其供应链也可能是中国的。就不要说中国也会采取对等措施,减少从新西兰的进口了。排斥中国市场在实操中完全没有可行性,除非新西兰有实力摆脱对世界市场的依赖——想什么呢,连中国和美国都没这个实力。
3, 新西兰摆脱不了对华人社区的依赖
动辄就喊“拒绝中国市场”的新西兰人,显然没有把新西兰的华人放在眼里,或者他们以为的华人只是那些与中国毫无联系的早期华人移民。新西兰华人新移民极少入籍,就证明了其与中国市场的紧密联系程度。新西兰华人从过去只会从事中低收入工作的三等公民地位(这个历史并不久远,也就20多年前人头税那个时代),崛起为如今新西兰对外经济市场中的重要民族,主要依靠的是中国市场的崛起,而不是新西兰本地市场。
这就意味着新西兰华社必然是亲“中国市场”的(就算是反华组织没有中国的强大他们也没饭吃),强行脱钩中国市场,其实就是在端华社的饭碗(以及依附于饭碗之上的社会地位)。华社如果足够警觉,自然不会坐以待毙,会从各种渠道发出自己的声音与其制衡,那么“拒绝中国市场”的声音最终会又一次胎死腹中。
4,疫情之后新西兰可能更依赖中国市场
新西兰的经济同时依赖欧、澳、美、中等国家和地区,然而美国的疫情实在不是好消息。我如此评论并不是因为美国确诊和死亡的病例太多,而是因为美国人在如此严重疫情下还吵着要复工。这并不是因为美国人热爱自由或者生死看淡,而是因为他们的贷款和房租还不上了,而美国无法要求银行减免房贷,这是因为银行是私有的。这意味着美国的疫情期将因提前复工而变得更加漫长,而这是美国的资本主义(自由市场)制度导致的,无法挑战和改变。
所以可以判断,新西兰走出疫情之后,可供新西兰选择依赖的国家将十分有限,美国、欧洲和印度可能都不在选项之中,唯有疫情控制较好的澳洲、中国、日韩等国可选。举例说新西兰的电影产业,就将暂时无法依赖美国好莱坞了,那些从业者是选择失业,还是选择率先复工的中国电影市场,我们可以拍脑瓜猜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