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总理口中的“印太战略”到底是什么
新西兰总理JacindaArdern在新西兰外交研究所发表外交政策讲话,引起了本地媒体广泛关注和解读,而这段讲话与中国关系很大。在讲话中Jacinda首度提到了“印太(indo-Pacific)”,她说“我们已经接受了印太作为新西兰广阔的家园”,“印太地区包括高度发达的经济体澳大利亚、日本、韩国、新加坡、台湾以及美国和加拿大,中国仍然是全球增长的引擎,是我们最重要的国家之一,也是我们日益复杂的关系之一”。
这段话似乎充满了正能量,但新西兰媒体解读称,“印太”一词其实是美国及其五眼盟国如澳大利亚、英国的常用措辞,意在拉拢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如印度、日本、台湾来包围和对抗崛起中的中国,新西兰作为五眼盟国之一,把“印太”作为公开的外交战略可谓是姗姗来迟,因此新西兰媒体广泛将其解读为“对中国的制衡”。
预料到外界会有此反应的Jacinda在讲话中就有预防针,她称“新西兰并不是唯一个采用‘印太战略’的国家,‘印太’一词经常被用来将中国排除在对话之外,但新西兰不会将这个词用作‘排除中国’的措辞”。所以新西兰外交研究自己所做的解读就是“Jacinda的讲话表达出了亲美,但不一定要反华”
看到这里我感觉这个“印太战略”会有点像“TPP”,TPP本身是新西兰首先提出来的,不具有任何排他性的贸易框架,但当美国加入后直接就把TPP变成了排挤中国的贸易框架,而新西兰对此毫无招架之力。这次的“印太战略”本身就是美国先提出来用来排挤中国的,新西兰又何德何能将其变成“不一定要反华”的属性呢?新西兰虽然口头上说“不把印太战略用作‘排除中国’的措辞”,但实质上却是加入了志在排除中国的阵营,散发出浓浓的“骑墙”意味。我明白一些中国人可能对新西兰此举不爽,但可能美国人也不是很爽,因为新西兰对待“印太战略”的态度很可能像对待“五眼联盟”一样,希望“赖在里面牟利,但绝不愿被利用作美国反华的炮灰”,美国人一定会觉得新西兰相当的鸡贼,比自己花钱买骨头的中国某省难用多了。
Jacinda Ardern 同时强调了新西兰在“印太战略”上的基本原则,大家可以感受一下,其中有:
尊重规则:符合国际法,包括《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和航行飞越自由(这算是响应美国在中国南海议题上的立场)
开放性:该地区对贸易、人员、供应链和投资的开放(这是要美国拿出点甜头来)
包容性:该地区的所有国家都可以参与(这是希望框架不是被用来排挤中国)
尊重和维护主权(这是要美国不要用框架干涉他国主权)
透明度:各国对其境外的外交政策目标和举措是诚实的(这是在委婉地讽刺美国,要美国不要忽悠自己反华)
在新西兰总理JacindaArdern之后讲话的,是现任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的“印太政策协调员”库尔特·坎贝尔,他毫不掩饰地说,中国的一些外交和经济活动似乎违反了全球规范和价值观,人们对中国在印太地区的一些野心表示担忧。“我们的最终目标是维护亚洲的和平与稳定,”他说。“我们决心通过谨慎的接触、威慑、必要的军事行动以及与我们有着共同利益的伙伴的接触,来维护这种和平与稳定。”他希望新西兰在太平洋地区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例如控制非法捕鱼,安保,甚至维和行动,并且维持台湾海峡两岸现状——台湾和中国在南海紧张局势的导火索——符合所有国家的最佳利益。
美国搞“印太战略”的目的很赤裸裸,那就是打着和平的旗号,鼓动各国,包括新西兰向南海和台海出兵,干涉与新西兰毫无关系的他国边境冲突和内战,为美国利益服务。然而中国并非阿富汗或伊拉克,中国是拥有现代化庞大军队和先进核武库的军事强国,美国的“印太战略”显然是要新西兰赔钱赔命的东西,并不是什么互利共赢的建设性框架,新西兰加入了哪怕是骑墙,这种负能量的框架也不大可能得到太多好处,否则新西兰早就在TPP中得到了。新西兰迟疑之后加入“印太战略”,也许只是为了回应国内的反华、恐华舆论浪潮,正如坎贝尔所说的“人们对中国在印太地区的一些野心表示担忧”,但这其实正是美国媒体为首的西方媒体进行广泛的恐中宣传,是人为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