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电台报道"国际学生践踏新西兰",听众投诉但失败告终
据新西兰华人媒体《华页》报道,今年5月11时,新西兰Coast FM收音频道报道称“一群国际学生将践踏新西兰”,听众认为此用词涉嫌歧视并向新西兰广播局投诉,最终判决于9月16日公布,新西兰广播局认为“Herd(羊群)”和“Stampede(践踏)”的比喻没达到违规的门槛。
2021年5月11日Coast FM报道的英文原文是: “A herd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s about to stampede into New Zealand. The Government is setting aside 500 spaces a month in managed isolation for skilled and critical workers...including 400 international students next month.”
《华页》报道称,听众在车里听到该则新闻后向Coast FM发邮件投诉,向他们要一份音频档案,Coast FM回复说“抱歉他们没有存档帮不到忙”,并称“新闻内容由Newstalk ZB提供”。
后听众向新西兰广播局投诉,认为新闻里的"Herd"和“Stampede”贬低、侮辱、诋毁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国际留学生,认为“新闻报道显示出一种敌对和有毒的态度”,认为国际学生是社区的一部分,是一种职业,他们支付高昂的学费,为新西兰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离开家,选择新西兰作为学习的地方。他们必须克服语言和文化挑战。他们的努力应该得到鼓励、培养和支持。听众认为新闻报道显示报道者的不友善和负面态度,新闻报道不该注入额外情绪,News not views。
新西兰广播局16日公布的判决决定显示(链接见文末):
NZME(新西兰媒体娱乐集团,Coast FM母公司)的辩护,认为Coast FM的报道并未提及具体哪个民族,国际学生只是被笼统地提及,不以国籍或种族区分。认为这里使用的'herd'和'stampede'两个词,虽然有偏见,但并不违规。还认为''Herd' 在这里用作集体名词,指一群人,而stampede则表示嘈杂和人数众多。报道也没有建议政府不应允许国际学生进入新西兰。所以这个报道并不带有高度谴责或任何恶意污蔑的成分。
新西兰广播局作为仲裁方基本支持了辩护方的理由,认为由于需要保障言论自由,所以通常只有高度谴责,带有恶意或下流的成分,才算违反标准的行为,并认为对于这种关于歧视的投诉,基于 1993 年《人权法》第 21 节中列出的条文要首先考虑是否歧视和诋毁了具体的族群,而国际学生不共享种族、宗教、政治或文化信仰。虽然职业歧视也可以作为投诉理由,但广播局认为,根据 1993 年《人权法》第 21 条,职业歧视仅适用于失业或领取社会福利的人,而学生不属于失业者范畴。
笔者评论:
Coast FM的这个报道是典型的“春秋笔法”(指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透过细节描写和修辞手法(例如词汇的选取),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主观看法)。比如笔者曾撰文抱怨过,新西兰主流媒体试图把房价飙升的锅甩给新西兰华人,但他们大多并不会明确地指责“一定就是华人炒高了房价”,而是在每个关于房价飙升的新闻下使用一个华人脸作为配图。比如下面这个图。
这样的图在关于房价飙升的报道中长期被新西兰主流媒体频繁使用,这些专业的媒体人非常熟悉如何在不触犯法律和政治正确的情况下输出自己的倾向性,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不可能告到他们的。上图可以看出他们就算是对具体种族进行歧视性宣传也不是没有办法绕开法律法规的,更何况“排斥国际学生”这种隐蔽性更大的歧视宣传。
这位为华人投诉此事件的热心听众的第六感是没错的,这些对国际留学生的抹黑,其实就是针对华人的。我们可以参考其他西方国家,美国、加拿大、英国,哪怕是被中国制裁到吐血的邻国澳大利亚,都没有说出“排斥留学生”的话,而是都在争抢生源,热心听众提到的“留学生对新西兰贡献很大”,我不信新西兰人不知道。但为何新西兰却有人要抹黑留学生,试图拒留学生于门外呢?这其实是“脱钩中国论”的延续。
早在新西兰因疫情关门之前“脱钩中国论”就被炒了起来,之后舆论讨论发现并不太可行,热度一度降了下来,直到新西兰因疫情而切断了面向外国人的留学和旅游市场,当时新西兰舆论有个很大的声音,并非是讨论何时恢复这些市场,而是认为“这是与中国脱钩的好时机”。为什么是“好时机”呢?因为在中新两国之间的旅游和留学贸易还持续的时候,若强行断掉贸易势必会激怒旅游业者、学校和教师等相关利益群体而产生巨大政治阻力,而如今新西兰因“不可抗力”而被迫暂时断掉了国际旅游和留学市场(其中中国市场占比约一半),若在此时断掉这些贸易政治阻力就会小得多,未来贸易恢复了再搞就晚了。
虽然叫“脱钩中国”,但在实际操作上脱钩的是中国公司以及新西兰华人,肯定会触碰到与种族歧视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治正确,并且会过早警醒华人群体。新西兰国会一年多前禁止“外国政治献金”,整个法案没有一个字提中国但所有人都心知肚明这个政策就是针对中国。我也曾撰文提到过“新西兰禁止活牛出口”,以及“新西兰媒体反对食物出口”和“海外投资”,其实也全部都在针对中国,但字面上并没有针对中国
新西兰媒体抹黑“国际留学生”也是同理,在道义层面上让民众对所有的国际留学生产生和外来者产生反感,受影响最大的依然是中国,至于同时被禁掉的其他族裔比如印度、中东学生,只是不重要的牺牲品,反正美国没什么损失。这种包裹在“排外主义”和“保守主义”下的反华宣传欺骗性很大,新西兰人因面临恐怖主义和新冠疫情威胁而更容易接受,而这种宣传在伤害中新关系的同时,对新西兰本身危害也极大,可能会把新西兰变成北朝鲜一样的封闭国家。
这是8月份Stuff网站的一个关于中新贸易的评论,我们可以看到另一个“春秋笔法”的经典案例,该评论标题为“Easy growth drives NZ’s risky reliance on China”,作者失望地发现,在大家期盼中新贸易脱钩的现在,中新贸易居然增长了。作者称两国贸易的增长是“Easy growth(轻松的增长)”而两国的关系是“risky reliance(危险的依赖)”,这类报道显然听众没办法告得了他们。
中新两国贸易关系好为何会被认为是危险的?作者的逻辑并没有新意:认为如果新西兰干涉中国的新疆和新冠起源等问题时,就会有遭到中国的贸易制裁的危险。这个强盗逻辑也是新西兰媒体近年来一直在宣传的逻辑,想想持有这种逻辑的人能怎么看待中新之间的留学生市场。
也许又会有个别麻木的新西兰华人指责笔者“极端亲中”还封号了,但是笔者必须指出的是,主流媒体的这种歧视宣传最大的受害者只会是新西兰华人而不是中国。新西兰媒体自己也看到了,他们费尽心思宣传仇中情绪搞事情,但中新贸易还是增长了。他们是失败了,但他们宣传出来的对中国无限厌恶和排斥情绪不会消失,而是会留在新西兰,他们够不到中国,只会施加在他们在街上看到的华人身上,无论这些华人是反华公知、台独分子、还是那些爱惜羽毛装着跟中国没关系的麻木华人,都会让他们把这股仇恨连汤带料地吞下去。
此事也证明用规则和法律手段也无法维护华人的利益,唯一的反抗方式只有华人团结,华人应该用舆论和政治的力量反击。当然华人在能够做这些事之前,首先得要醒醒。
附新西兰广播局判决原文链接
https://images.weserv.nl/?url=https://www.bsa.govt.nz/decisions/all-decisions/soh-and-nzme-radio-ltd-2021-075-15-september-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