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主流媒體上登載;今年十月份,紐西蘭一幢中等大小房子的價格是二十九萬五千元,這個價格比八月份及九月份高出五千元。而奧克蘭地區,中等房屋的房價也同時上升了一千元。根據「房地產協會」的統計數字,這個數字是紐西蘭全國最高的記錄,在此之前的兩個月,紐西蘭一幢中等價位的房子只需要二十九萬元。
房屋價格的猛漲,這也證實了紐西蘭的購屋者根本就沒把儲備銀行猛加利息的事放在心上。唯一讓銀行分析家感到高興的就是;房屋成交的數量比過去幾月減少了。十月份的成交房屋的數量是八千五百一十三幢,而九月份成交的房屋則有九千一百八十六幢。
「房地產協會」的會長Howard Morley說;這到是房屋市場上一個不尋常的現象,通常到了春天,房屋市場的交易量總是會慢慢增多的,這要再等一段間,到了下個月,才能看得出紐西蘭儲備銀行在利息上的打壓政策,是否對購屋者產生了影響,是否會減低購屋者的購買慾。
荷蘭銀行的資深分析師Darren Gibbs說;根據「房地產協會」最新的房屋估價報告書上的數字,紐西蘭的房地產應該是有漲有跌的趨勢。有些數據的確是創造了歷史的記錄,過去一幢房子由上市到成交平均需要四十天,但是現在平均只要三十天就成了。他並預計;紐西蘭儲備銀行在十二月八日,可能會將再貼現率升高半個百分點。
每當紐西蘭的房屋市場興旺的時候,紐西蘭的儲備銀行總是要以增加再貼現率來抑止及降低貨幣的流通率,以緩和通貨膨脹的速度,這種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在總體經濟學中是非常重要的。
所謂財政政策,就是指政府以財政手段,也就是擴大或削減政府支出來影響經濟活動的政策。一般來說,所得低於充分就業水準的時候,也就是所謂景氣不好的時候,可以利用擴大政府支出或減稅的手段來刺激產出,稱為「擴張性的財政政策」(expansionary fiscal policy)。相反的,在景氣過熱,國民所得高,充分就業達到一定水準的時候,就可以減少政府支出或增加稅賦,以降低總需求,並抑制物價膨脹,稱為「緊縮性的財政政策」(contractionary fiscal policy )。
財政政策的理論基礎是凱因斯的理論,根據凱因斯的理論,由於工資受到非市場因素的影響,例如工會,因此沒有向下調降的可能。如果要解決失業問題,只有從提高總需求著手。總需求是由民間消費、政府消費、投資和出口淨額構成的,政府所能作的就是直接增加政府消費,或是透過減稅的手段來提升民間消費和投資。在提高總需求的同時,免不了要付一些物價上漲的代價,但是這是值得的。目前,世界上大多數的國家都是凱因斯學派的實行者,但是紐西蘭的財政部長Michael Cullen懂不懂這個理論,則是非常值得人們懷疑的。
所謂貨幣政策,就是指透過調整利率和控制貨幣供給量等手段來影響經濟景氣的做法。財政政策的主導權在財政部,貨幣政策的主導權則在儲備銀行。在介紹貨幣政策之前,必需要先把利率作一個簡單的介紹。
利率其實就是貨幣的價格,是由貨幣的供給量和需求量來決定的。當貨幣市場上貨幣的供給量大於需求量,利率就會下降。當貨幣市場上的需求量大於供給量,利率就會上升,現在紐西蘭借錢花的人太多,也就等於貨幣的需求量大,因此紐西蘭的儲備銀行才不斷的加息。
在理論上,利率降低將可能刺激消費和投資,因為大家會覺得錢放在銀行也沒什麼用,就會把它拿出來花掉。企業界會覺得是借錢來作生意的時候,因為資金成本降低了,所以就願意作更多的投資。因此,在景氣不好的時候,儲備銀行會擴大貨幣供給額和降低利率;在景氣好的時候,儲備銀行會降低貨幣供給額和提高利率,這就是所謂的貨幣政策。
凱因斯學派興起於一九三0年代,經濟大恐慌裡頭的失業問題是他們關注的焦點,早期的凱因斯學派較重視財政政策,晚期的凱因斯學派則重視貨幣政策。但是以傅利德曼(Milton Friedman)為首的重貨幣學派,卻反對凱因斯學派的講法。貨幣學派認為,凱因斯學派認為政府介入市場機能,會導致經濟景氣的過度波動。除了所得分配、公共財和外部性等議題外,政府應該減少對市場機能的干涉。儲備銀行要做的,是讓貨幣供給額保持一個穩定的成長,用法則來代替權衡。
到了一九七0年代,出現了兩次的石油危機,造成所謂「停滯性膨脹」(stagflation),也就是物價上漲率和失業率同時上升的現象,形成了對凱因斯學派的新挑戰。因為根據凱因斯學派的理論,物價上漲率和失業率有一個反向的關係︰失業率高的時候,表示經濟不景氣,物價上漲率會低;失業率低的時候,表示經濟繁榮,但是同時也會付出物價上漲率高的代價。
這樣的事實,同時也已經被經濟學家菲力普(A. W. Phillips) 在一九五八年發表的論文所證實。根據原始的「菲力普曲線」,失業率和工資上漲率呈現反向的關係,失業率高,則工資上漲率低。藉此,經濟學家發展出常用的「菲力普曲線」,用來解釋物價上漲率和失業率的關係。
在石油危機發生之前,「菲力普曲線」是非常好用的工具。但是石油危機發生了,於是出現了另一批經濟學家,稱為「理性預期學派」(Rational Expectation School),以盧卡斯(Robert E. Lucas, Jr) 為首。他們認為,儲備銀行任何被社會大眾預期到的貨幣政策,都無法達到效果。只有在社會大眾預期以外的政策,才會生效。
總而言之,貨幣政策,是貨幣管理的策略,係貨幣當局為實現經濟目標,而採取管制貨幣供給量及信用情勢的行動。貨幣當局這種管制能力的泉源,乃在於它具有多種方法,包括「再貼現率政策」、「存款準備率政策」、「公開市場操作政策」等,可控制銀行體系的準備金數量,影響存款貨幣的供給,從而影響全部貨幣的供給量,這數種方法就是貨幣當局也就是儲備銀行實施貨幣政策的主要工具。
貼現率政策,貼現是指商業銀行在準備金過少時,得以其對顧客貼現所得的商業票據或其他方式,請求儲備銀行給予融通資金,以增強其準備力量。因此,再貼現率政策的內容主要是再貼現率的調整。儲備銀行調整再貼現率的主要目的,是希望藉控制銀行資金成本,影響銀行借入款的增減,以管制其信用創造能力及成本,甚至進而透過告示效果,間接影響其信用創造的意願。由於向儲備銀行請求融通資金的主動權操諸銀行手中,儲備銀行係居被動地位,再貼現率政策並不能主動影響經濟情勢,並非積極有效的貨幣工具。
存款準備率政策:目前世界各國的銀行法中,通常規定商業銀行對其存款負債必須繳存若干百分比的準備金於儲備銀行,以保障客戶存款的安全。但由於調整存款準備率,直接影響銀行超額準備的數量及貨幣創造乘數的大小,儲備銀行即可利用存款準備率的調整作為影響銀行放款及投資數量的工具,就是一種強有力的貨幣政策。不過,存款準備率對超額準備、貨幣創造乘數及貨幣供給量具有強烈的影響,通常較少使用。
公開市場操作政策:公開市場操作是指儲備銀行透過證券市場,公開買賣證券,藉以增減銀行的準備金,調節社會的貨幣供給量。但要使公開市場操作發生真實效果,必須具備若干真實質的條件,其中最重要的是可供操作的工具在數量、期限、種類上都須達到某種水準。因此,在開發中國家,公開市場操作不易發揮應有的效果,但在先進國家,公開市場操作已成為實現其貨幣政策目標的主要政策措施。
簡單的說,貨幣政策在通貨膨脹時法定準備率要提高、重些現率要提高,公開市場操作要賣出債券。通貨緊縮時:法定準備率要降低、重貼現率要降低、公開市場操作要買入債券。
財政政策在通貨膨脹時:公共支出要減少、稅金要加稅。在通貨緊縮時,公共支出要增加、稅金要減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