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新西兰新闻·旅游·生活·资讯大全。新西兰房地产。Information network of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Study and Living in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New Zealand Properties.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栏 > 华文文化沙龙

今日中国到底走的什么道路?——从默克尔的问题继续深入

作者: 文 扬    人气:     日期: 2010/7/26

上周五,正在中国访问的德国总理访问了位于北京西郊的中共中央党校。在会谈时,默克尔凭她身为前东德居民的资历,否定了“中国就像以前的东德”这个看法,又以她五年内四次访华的资历,肯定今日中国走的这条道路,是让人振奋的道路,值得世界关注的道路。

与那些仅凭共产党一党专政这一点就将当今中国套在传统共产国家的概念框架内来理解的观察家们相比,理工科出身的务实派政治领导人默克尔,显然较少受到陈腐的政治教条影响,也更能做出符合常识的判断。

一、为什么“中国道路”会成为理论难题?

做出常识判断,并不很难,之所以还是有很多人深陷于自由主义的那些反共教条中不能自拔,大致上有两种情况:

一是因为西方知识界针对共产主义和专制制度的大批判,大大丰富了自由主义学派的话语,哲学上的论证、社会科学上的反驳,包括文学上的控诉,无所不有。这些东西,对于大多数无独立思考能力的平庸学人来说,足够鹦鹉学舌一辈子的了。再者,一旦失去了原来的那个活靶子,他们平生所学将无处施展,而为了继续维持其既往的道德优势和话语优势,就只好权把风车当活靶,把僵尸当活人,自娱自乐。

无知和故意,就这样混合在了一起,共同喧哗着。

另一种情况,则是因为,在对中国经济给出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解释的同时,对这种“中国式后共产主义”的政治理论描述,的确严重滞后。在观察家们眼里,中国的高速崛起,并不是自由主义战胜了共产主义的结果,否则的话,九十年代的俄罗斯应该比中国更成功才对。但也决不是共产主义胜利前进的结果,因为在共产主义教条中曾被严厉批判的东西,资本剥削、拜金主义、贫富分化,在今日中国大地上,几乎应有尽有。

无解和矛盾,也这样混合在了一起,共同沉默着。

对于第一种情况,只能当作一种历史遗留现象看待,时间长了会自然消失。而对于第二种情况,则有必要认真对待,也很值得展开深入探索。

近年来出现的一般性的理论归纳,是将“中国模式”解释为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再加上中国儒家传统的某种奇特混合。这种理论具有一定的解释力,但还是存在问题:多个主义的混合模式,并不是中国的专利,在世界上很多国家,都能看到混合政治,尤其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混合,但为什么中国的混合尤其成功?更进一步的追问是:多个主义的混合,其本质是什么?是否意味着有一种主义叫做“混合主义”?

“混合主义”,顾名思义,是对各种流行的主义中有用的成分进行混合,留下好用的,去掉不好用的,犹如咖啡混上牛奶,最后做成咖啡奶或奶咖啡。

但是这种理解,隐含了一个假设,好像是有一个高超卓越、神通广大的行为主体,既非常懂得共产主义这杯咖啡是什么,也非常懂得自由主义这杯牛奶是什么,最后还很知道最适合中国国情的那杯咖啡奶或奶咖啡到底是什么。

而从中国近三十年的改革实践看,无论从邓小平以降的几代最高领导人身上,还是从中国共产党这个“领导一切”的政党身上,人们并未发现这种世界级的高超卓越和神通广大。背负着多次严重失败和巨大错误的历史包袱,这个党能够在大转型、大掉头过程中保住自己的权力和地位已经勉为其难,甚至不得不动用蛮不讲理的暴力镇压手段了,要说它英明伟大到轻易就把世界上最难解的政治难题一举解决了,很难让人信服。

那么,如果不是一种高瞻远瞩的、精心设计的发明制造,这个真真切切成就了当今中国的政体模式,又是怎么诞生出来的呢?仅凭着邓小平当年那几句干巴巴的短语,曰“实事求是”,曰“不争论”,曰“摸着石头过河”,曰“不管黑猫白猫抓着老鼠就是好猫”,这个奇迹就这么自动发生了吗?

在我看来,所谓“中国之谜”中那个核心的谜团,正在这里:到底是什么思潮和主义,阴差阳错、歪打正着地开拓出了当前这条“值得世界关注的”中国道路?

默克尔只说到中国现在走的这条道路值得世界关注。但这条道路到底是什么,她没有往下说,对于这个难题,也许她心里明白,也许她也是完全不明白。

二、从解构旧的主义到建构新的主义

1970年代末的“改革开放”国策开始,只凭很简单的几个观念,发起改革的最高决策者就将中国从“世界革命”的共产主义绝路上拉了回来,并把中国推上了一条经济起飞、国家崛起、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对于这样一个奇迹,如果不能从某个“伟光正”的领袖进行了某种“伟光正”的“建构”这方面得到解释,那就只能尝试从其反面,也就是很不“伟光正”甚至略显粗鄙的“解构”方面进行解释。

换言之,如果不能证明的确有人将共产主义和自由主义重新“各取所长”了,那么就只能承认有人将这两个主义“统统放弃”了。

下面具体分析一下。

“实事求是”这个思想方法不是别的,其实就是拒绝理论先行,放弃意识形态挂帅,不相信任何先验观念,无论这些理论和观念是共产主义的还是自由主义的,还是其他什么主义的,一律不以“第一原则”、“终极真理”、“普世价值”看待之,最彻底地回归常识理性和实践理性。

就是这样,寥寥四个字,不是思想体系,没有艰涩难懂的教条和汗牛充栋的著作,也没有被奉为神明的经典作家和理论旗手,犹如一个简单的撬杠,推倒了两个煞有介事、貌似庄严、以终极真理自居的虚幻的理论大厦。

如果考虑到,相对于中国上下五千年自成一体的演化文明来说,共产主义和自由主义这些东西,不过就是近一百多年来被一些学问上一知半解、行动上却急于求成的狂热知识分子轻率地照搬到中国的半成品,注定会“南橘北枳”的危险品,完全未经检验的试验品,那么说,正是“实事求是”这个解构行动把中国从辛亥革命以来的重重魔障中拯救了出来,也不为过。

“摸着石头过河”,这句话也是一样,它意味着拒绝任何蓝图,不相信宏大的历史规律和社会计划,没有什么“历史阶段”或“历史终结”之类的虚妄信念,承认人类知识的演进性和人类理性的有限性。而与此相反的思维方式,如坚信人类具有设计出完美社会的理性能力,坚信历史终究会将人类带入“人间天国”,甚至逻辑混乱地默认今天的人类可以预先知道未来才会知道的事情这个假定,恰恰就是共产主义和自由主义这种思想体系的共同特征。

同理,“不争论”这个行动纲领,也是一个彻底的解构工具。只要不再纠缠在那些“伟大的XXX说过…”、“根据XXX的理论…”之类的教条思辨中,也就不会再有那些从理论到理论、从某某主义到某某主义的无谓争论。任何一个具体的思想方法都不再与整个理论体系或意识形态相联系,任何具体的实践行动也就不必永远都要背负着沉重的理论包袱战战兢兢地进行。

什么叫解放?回顾历史,对于曾经被各种主义的沉重大山压迫得寸步难行的中国人来说,没有比这几个毫不起眼的短语所引发的解放更为巨大了。

在我看来,所谓的“中国模式”或“中国道路”,至少在第一阶段,不是别的,就是对共产主义和自由主义的完全解构和统统放弃。具体的体现,一是1970年代末的改革开放,二是1980年代末的“六四”事件。

那么,从此以后直到现在,又是什么东西在推动着中国继续高速发展的呢?既然对于旧的主义的解构行动终将在任务完成之后停止下来,那么,难道没有任何新的主义在形成和发展之中吗?

无论如何不应当是这样。其实,在理论上,将共产主义和自由主义当作同一类事物加以批判和反对者,也就是所谓的保守主义。

但是,为什么保守主义不能以一种理论体系或学说的形式在当代中国建立起来呢?仅仅因为仍然披着共产主义外衣但实质上早已蜕变为保守主义政党的中国共产党不容许公开的保守主义的存在吗?

在我看来,并不完全是。在此引述英国保守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罗杰.斯克拉顿的一段话:“保守主义作为公民政治生活的推动力量,其特征是难以明确言说,不愿意(实际上往往无法)将自身转化成套话和格言,不愿意规定自身的目的或宣布自身的打算。”

今日中国,不仅处在解构了自辛亥革命一百年来的主要思想体系之后的混乱当中,也处在重建自身文化传统和迎接世界现代化挑战两者并行的混乱当中,到底会重新接受另外一种源自西方的现成的主义?还是找回自己国学中的某种思想资源?一切都还完全不明朗。也许,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中国和世界都将不得不习惯于没有现成理论解释的当代中国。

唯一可以肯定的,如上所述,对于今日中国,既无法再用共产主义继续辩护,也不适用自由主义的旧式批判。而借用保守主义的思想工具来观察,至少能看出一个大概。至于大概之外的东西,就只有借助中国的国学来辅助了。

2008年开始,我和好友寒竹就开始尝试定义和发展“中华保守主义”,正是这样一种考虑的思想产物。

2010721





声明:作者原创文章文责自负,在澳纽网上发表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手机版









上一篇:张利民大使在Napier的一天
下一篇: 再谈“伪自由派”


[文章搜索]





新西兰房地产,新西兰华人中介
免费公众号推广,精选微信文章浏览

 
  © 2024 澳纽网
关于本站 - 联系我们 - 意见反馈 - 广告服务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