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晚,由新西兰本地专业青年华人组织Future Dragon主办的“White or Wong(谐音‘对与错’)研讨会”在奥大商学院举行。研讨会热烈探讨了青年专业华人在本地求职时所遭遇的问题、造成这种际遇的原因以及各种可能的解决方案。
亚裔青年在本地求职屡屡碰壁并不罕见。根据奥大有关部门进行的调查显示,亚裔求职者甚至在递交申请表的阶段,已经因为他们的姓名拼音而被拒之门
外。本地研讨会的华人青年Yik Kun
Heng从小在新西兰受教育,至今在本地生活已经22年。他说,无论英语或是本地文化方面他没有感到任何的障碍。学历方面,他是奥大毕业的优等硕士生。但
这些让他引以为豪的成绩并没能在求职时为他带来任何的捷径。大学毕业以后,他曾经递交了175份求职申请,到目前为止只收到3个咨询电话,一次面试机会也
没有。他认为,其原因是来自本地种族主义的干扰。
作为演讲嘉宾之一的奥大商学院Jilnaught Wong教授表示,Bamboo
door(竹门)这个概念很生动形象,亚裔求职者如何通过这道竹门得到聘用的机会并不容易。除了Bamboo door以外,Bamboo
ceiling(竹天花板)在亚裔雇员升迁的时候也是存在的。
Wong教授指出,亚裔在科技领域的表现非常出色,但在管理等的领域就稍微逊色—目前80%的管理角色是白人。这既可以解释为竹门和竹天花板的存在,但也可以解读为亚裔比较热衷于科技领域,对管理等领域不感兴趣。所以,在我们试图得出一个结论的时候需要特别小心。
Wong教授说,亚裔现在所面临的挑战,是在我们继续保持引以为豪的科学知识IQ的同时,努力提升我们的热情EQ。
Yik Kun Heng则认为,无论在学历、工作经验还是语言能力方面,自己都有足够的实力。但他的求职遭遇证实了新西兰的雇主确实有种族主义的倾向。“我把这个国家称为‘家园’,但是她却没能给我一个工作的机会。我只好到海外去寻求发展的机会。”
另一位演讲来宾、WHK的商业顾问Lin
Zhou向听众介绍了自己的求学和求职经过。她原是来自中国的一名留学生。她认为,自己的华人背景其实在求职时是一种优势。招聘的过程中,事实上很多雇主
并不看简历,因为类似的简历太多了,雇主根本看不过来。求职者应该寻求各种机会向雇主展现自己能够为雇主创造的价值所在。只要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找到一
份适合自己的工作还是有可能的。
本地律师、也是移民顾问公司总经理的Shawn
Tan指出,本地雇主中确实存在种族主义的问题,求职者会因为口音甚至看似亚洲的名字拼音而被拒之门外。在他的亚裔移民客人里面,有不少是求职不果前来求
助的。他们都拥有优秀的学历和工作技能,却没能得到合适的本地工作机会。他说,碰上这样的情况,他也会建议客人改一下名字,取一个容易发音的英文名字。所
有能够提升获得面试机会的措施,他都建议客人尝试一下。这就是我们社会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在听众提问题的阶段,演讲嘉宾Zhou小姐问在场听众,在他们的意念中,亚洲人会具备哪些特征?听众们回答道:数学好,家里干净,会做菜,电脑技术好,英语讲得不好……Zhou小姐解释道,如果抱着积极的态度,这些特点其实都可以变成自身的优势。
梅西大学社会学教授Paul
Spoonley表示,人们在家中或者学校里所持有的生活态度是不容易改变的。我们曾经做过调查,咨询被访人为什么会有那样的行为,特别是歧视和种族主
义。如雇佣关系,我们有非常大量的案例可以证明,亚裔应聘人员在招工过程里面确实需要面对种族主义的影响力,要证明这一点并不困难。
他还谈到,在上世纪90年代中,NZ
First对亚裔移民抱有强烈的反对态度。2000年以后,新西兰在对待亚裔移民方面发生了一些改变,形势改善许多。2010-2011年之间,大家对亚
裔移民邻居、亚裔同事等都转持积极认可的态度。尽管如此,依然有30%的本地人拒绝认可亚裔移民对本国的贡献。这里面包括了为数不少的本地雇主。
(据新西兰《联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