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新西兰新闻·旅游·生活·资讯大全。新西兰房地产。Information network of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Study and Living in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New Zealand Properties.

 
 
当前位置: 首页 > 社区频道

<巍巍长白山,滚滚松江水> (三)

   人气:     日期: 2010/1/24



   -写在2010新西兰吉林文化周之际, 太平洋文化艺术交流中心---- 和志耘

第三部分 民族文化异彩纷呈
吉林省所在的广袤大地,历史上一直有北方少数民族活跃于此。这里不只是满族的发源地,也是朝鲜族和蒙古族先民繁衍生息的地方。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不断地斗争、迁徒、发展着,形成了各自别具独色的民族文化,使得今天的吉林文化呈现出五彩缤纷的北方民族特色。

一、吉林,说不尽的满韵遗风
历史的巧合,有时很是耐人寻味。
两千多年前,满族的祖先们把长白山作为发祥地,开始不断繁衍壮大。四百多年前,他们在这里达到辉煌的顶点,开始问鼎中原,建立一统天下的大清王朝。一百多年前,还是在这片土地上,这个满洲王朝的最后一位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在垂死挣扎了14个年头后,终于彻底告别了皇权的威严,连同他曾经骄傲高贵的民族,一并黯然沉没于乡野民间。从某种意义来讲,这种沉没实际意味着民族个性文化的迅速分散、流失、甚至是被同化。
难能可贵的是,在今日的吉林大地上,仍完好地保存着在许多地方已经销踪匿迹的满族文化遗址和民族习俗。东部长白山区拥有大量渤海国时期的古墓城墙遗址;通化境内的三角龙湾和大、小龙湾簇拥着海西女真辉发部落古城遗址;中南部辽源地区,历史上曾是清代盛京围场的中心——闻名中外的皇家鹿苑;四平,作为清代三朝皇后的故乡,拥有保存完好的叶赫那拉古城堡和全国唯一的满族自治县,座落着全国唯一展示满族传世文物和民俗风情的伊通满族民俗博物馆;西部松原,拥有中国境内唯一一个满族新城戏的专业表演团体——满族艺术剧院。中部的长春、吉林两地则以延续至今、保存完好的民俗民风活态展示着今日满族文化的繁荣和活力。
萨满教是满族先民们的宗教信仰。如今遇龙虎年或蛇年的春秋两季,盛大隆重的萨满教祭祖仪式还会在满族村落中举行。作为一种宗教文化,人们将其视为满族文化的核心体现来饶有兴味地延续着,小心翼翼地保护着。正因如此,今天的我们还能有幸在长春九台市莽卡乡东哈村看到石氏家族的存在,这是一个对萨满文化保持和传承非常完整的萨满世家。在重大节庆活动的时候,大萨满石文泰便会以表演的方式“活态”展示着萨满文化独特的古朴魅力。
这片黑土地上还拥有一大批学术水平非常高的专家学者,形成了一只实力雄厚的满学研究队伍。最为宝贵的是,他们内心所拥有的知识分子的历史责任心和使命感,正因如此,他们创建了中国第一个满族语言文化研究中心、第一家萨满文化研究所,建立了世界第一个萨满文化博物馆,尽其所能抢救濒临失传的满族说部、满族语言和满族文字,竭尽全力弘扬中华民族宝库中这支不可替代的奇葩——满族文化。

二、朝鲜族文化,舞不尽的浪漫情怀
中国的朝鲜族人,大多聚居在吉林省东部长白山脚下的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这是中国惟一的以朝鲜族居民为主体的自治州。
很少有民族会象朝鲜族这样,让歌舞的浪漫浸润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世世代代,他们的血液中始终律动着一种洒脱的艺术情怀。他们善长用舞蹈记录历史,表达各种不同的内心情感。他们既能在华灯绚彩的舞台上,以舒展和谐、刚柔并济的优雅舞姿,尽情展示着风韵典雅、热情奔放的舞蹈风格,在中华民族舞蹈艺苑中自成一体,别具风情。他们也可以在广场、公园,甚至田间地头,随兴而起。一人起舞,众人齐应,欢快的气氛似多米诺骨牌一样一波波感染开去。如今,著名的长鼓舞、农乐舞、象帽舞等已成为朝鲜族歌舞文化的突出代表。
就连朝鲜族妇女最爱的民俗运动——跳板和荡秋千都透着舞姿般的优美,那种凌空飞起三四米、身姿轻盈、体态健美婀娜的快乐跳跃,分明是一种智者与勇者的舞蹈。
朝鲜族文化的更深层魅力在于这个民族勤劳智慧、崇尚礼仪、敬老爱老、重视教育等一系列流传百世的传统美德。
能把勤劳变成一种民族文化传承万代,这是朝鲜族人的骄傲。正因为这份勤劳,他们才可以在环境恶劣的林海雪原中世代生存下来,他们才可以在寒冷稀少的林间平地上种植出优质的稻米。直至今日,在北方,泼辣能干的朝鲜族妇女仍然充当着“贤惠勤劳”的代名词。
朝鲜族人根据地域特色、生活习俗和独特的审美观念,还创造出了别具一格的服饰文化和饮食文化。他们喜欢穿短袄,男人配着肥大的裤子,女人配着蓬松艳丽的长裙,加之胸前长长的飘带随风舞动,散发着浓浓的民族风情。他们喜欢吃素食,能把最最平常的大白菜、大萝卜制作成享誉中外的泡菜美食;能把小小的糯米团捶打成香甜的打糕;能把普通的荞面压制成爽口的冷面。每逢隆冬时节,象朝鲜族人那样盘腿大坐在热腾腾的火炕上,喝一口辣辣的烈酒,吃一口辣辣的泡菜,听一曲热情的酒歌,看一段奔放的舞蹈,酒不醉人人自醉。
朝鲜族人的礼仪文化由来以久,这从他们本民族语言中大量敬语的使用便可以感受得到。在礼仪中,他们又把尊老敬老看成是家庭乃至整个社会生活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因此,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把每年的8月15日设定为“老人节”,每个朝鲜族家庭也一定会在自家老人60周岁寿辰这天,大摆“花甲宴”。男女老幼,皆身着民族盛装,饮酒欢舞,其乐融融。这种温馨的敬老之风已经深深地影响了与他们混居的其他民族人民。
如今,朝鲜族人民与汉族、满族等其他各族人民共同和谐地生活在一起,但民族间的融合并未冲淡他们古老的文化传统。在祖先曾经生活劳作过的土地上,今天的朝鲜族依然传承着那份坚韧、泼辣、勤劳、智慧、乐观浪漫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

三、马头琴,奏响如泣如诉的蒙古长调
查干湖,又名查干淖尔。静静横卧在吉林省西部、科尔沁草原的东部。作为中国第七大淡水湖、吉林省最大的内陆湖泊,查干淖尔以慈母般博爱的胸怀默默滋养着依湖而居的世代蒙古族人民,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赋予它“月亮之湖”的美意。
前郭县是吉林省唯一的蒙古族自治县。生活在这里的蒙古族人大都来源于蒙古古部落豁罗剌思,是成吉思汗之弟哈萨尔及其后裔的领地之一。因为历史上不断接受汉族和满族文化的融合,他们游牧渔猎,在餐饮、婚礼习俗、狩猎游艺、宗教信仰等方面都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目前,包括乌力格尔(蒙古族的说唱艺术)、查干湖冬捕习俗、郭尔罗斯民歌、郭尔罗斯婚礼、马头琴音乐、四胡音乐在内的六项古老文化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长调和马头琴是流淌在蒙古族人血液里的音乐,是蒙古族文化艺术的重要标志。有蒙古人的地方,就会有激越、苍凉的长调唱响;有蒙古人的地方,就会有深沉粗犷的马头琴乐奏起。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是中国唯一的“马头琴之乡”,这里拥有普及度最广的马头琴艺术教育,拥有数量最多、水平最高的马头琴专业演出团体,马头琴演奏艺术在这里得到了最好的继承和最具实效的弘扬。2008年,北京奥运圣火传递到松原,这里的蒙古族人以“2008把马头琴齐奏广场”的盛大演出,欢迎圣火的到来。其震撼人心的表演不仅创造了新的吉尼斯世界纪录,也充分展示出马头琴之乡别具民族特色的艺术魅力。
带有神秘“祭湖醒网”仪式的“查干湖冬捕”是这一地区独有的古老民俗,原始的渔猎方式,几百人参与的盛大场面,具有查干湖特色的全鱼宴,吸引了无数国内外好奇的游人。
无论四季,当您盘腿围坐在蒙古包中,喝着大碗的查干湖烈酒,吃着美味的查干湖鱼宴,耳边回荡着悠扬豪放的长调和马头琴声,这一方水土浓郁的蒙古族文化底蕴便在这样的陶醉中尽情流淌。

第四部分 民间文化粗犷奔放
地广人稀的生存空间,民族相融的生存环境,造就了吉林人民热情淳朴、豪迈奔放、宽厚大度的性格。爽朗的吉林人喜于田间地头放歌欢舞,善于茶余饭后描绘火热生活。再简单的一片红纸,也能剪出多彩的生活,再普通的一节树根,也能雕出浪漫的情怀。吉林民间文化,散发着浓郁的关东风味。

一、万人围着“二人转”
东北人没有几个不喜欢二人转的,来东北的人也很少有不去看二人转的。尽管人们对它看法不一,但在东北、以至其他地区,这个生于民间、流传于民间的艺术之花随着岁月的流逝,更加焕发异彩。
“二人转”的恒久生命力应该在于它无比淳朴的“亲民性”。从三百年前,它诞生的那天起,“二人转”便以通俗、亲切的东北民间语言和悦耳的乡音,生动地说唱着古往今来与老百姓的生活最息息相关的贴心话。随便在一个狩猎挖参人的窝棚,亦或是普通庄户人家的小院炕头,一男一女,一逗一捧,便可以上演一出地道的乡土气息浓厚的民间小戏。其幽默、恢谐、狂野、活泼的表演形式,深得百姓迷恋。恰如民间常说的:“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
在“二人转”的发展历史上,这一地方剧种相继出现了三个门类。民间传统“二人转”起源于东北民间,至20世纪40年代进入成熟期。新中国成立后,出现了专业“二人转”团体,他们对传统“二人转”的剧目和表演经验进行系统整理,提高其文学性、艺术性,使其理论化、规范化,并创作出一大批可以和传统剧目相媲美的优秀剧目。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到现在,在东北城市里开始流行茶社或小剧场“二人转”,虽有争议,却以随机灵活、狂放无忌的表演风格拥有大批观众。
作为“二人转”的故乡之一,吉林省的“名角”也不少:大家风范的韩子平、自成风格的魏三、才艺天成的孙小宝、精雕细琢的蔡维利、身怀绝技的于小飞、唱演俱优的李正春、艺高胆大的张晓光、风华正茂的蒋小东等等。而每一个来吉林的宾朋们,也不能不到和平大戏院或是东北风剧场,欣赏一台带有现代娱乐性质的二人转表演,亲自感受一番东北文化娱乐行业这道最靓丽的风景线……

二、独具特色的满族剪纸
剪纸是中国独有的传统民间艺术。它诞生于民间,流传于民间,也繁荣于民间。因为很少受外来文化影响,所以保留了大量中国本土文化的乡土气息。2002年,中国剪纸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中国剪纸在不同的地域体现着不同的特色,表现出不同的风格。吉林剪纸主要起源于满族,其悠久历史可以追溯至远古。那时的女真人是用树皮、鱼皮、皮革、麻布等剪刻成粗犷的图案。到明代时,开始以纸作为原料进行生动随性的创作。
剪纸的作者多数是满族的农家妇女。题材不仅包括与林海雪原生活密不可分的熊、虎、鹿、及山花、参果、樵夫、牧人等,还有那些满族祭奉祖先的古俗之物,比如旗装马靴的“嬷嬷人”、“媳妇人儿”等,都是满族山民用剪纸记录下来的远古时期的女始祖神像。这种剪纸,简炼粗犷,浑厚朴实,既反映了满族多神崇拜的原始图腾信仰,又记载了满族渔猎生活传统,体现了数千年来满族居住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的特色,展示了白山松水间满族先民的生存状态和文化心理,为后人留下了鲜活而宝贵的客观画面。
近年来,独具特色的满族剪纸艺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珍视,民间也涌现出很多著名的剪纸艺术家。比如:九台市村民、满族后裔关云德的剪纸,以其独树一帜的满族风情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吉林市乌拉街上的满族剪纸传人李侠女士,也以一幅原汁原味的满族剪纸作品《长白山神》喜获第二届国际剪纸艺术博览会金奖。他们手中的小小刻刀,看似平凡,实际是在记录历史,传承一种古老的文化。

三、中国农民画之乡——辽源东丰县
农民不只能在土地上播种希望,他们一样能用聪明的智慧和灵巧的双手,在画布上涂绘出绚烂明丽的生活。
吉林省东丰县是中国3个著名的“现代民间画乡”之一。在近40年的历程中,东丰培育出大批农民画家。这些土生土长的农民们忙时耕作,闲时绘画,创作农民画蔚然成风。在他们的努力探索之下,涌现出了数量可观的艺术精品,其中很多获国家奖励,被国家美术馆收藏,甚至还有多幅作品先后被选送到联合国和日本、韩国、加拿大等国家展出。
东丰农民画主要以关东民俗为主要表现题材,风格淳厚,情趣天成,体现了农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反映的是人性中最本真、最质朴的情感与精神追求,常常给人一种温暖踏实、返璞归真般的亲切感。
近些年,作为当地响当当的文化品牌,东丰的农民画已逐步走上了产业化道路。其创作队伍遍布全县十几个乡镇,其中成熟作者近百人。很多人都已成为农民画专业户,在民间美术市场上闯出了路子,为吉林民间文化宝库增添了一朵芬芳的奇葩。

四、化腐朽为神奇的浪木根雕
自古都云“朽木不可雕也”,松花江却将朽木变成“浪木”,即使不雕,也尽显神奇自然的艺术风姿。
早在3000多年前,肃慎人献给周朝天子的贡品实际便是比铁还坚、比石还硬的松花江“浪木”。
“浪木”是北方寒风和冰雪共同催生出的神奇之物。在遥远的岁月里,当松花江边的树木被风吹折、被雪压断倒入水中,经江水成千上万次冲刷激荡,春季开江,断木又被冰排冲撞到雪岸,经夏季风干暴晒,冬天大雪覆盖,待又一个春天来临,融化的雪水再次将其冲入江中,新一轮的挤压和冲荡便开始了。如此往复,若干春秋,便将这些断木千锤百炼成了质比石坚的“木石”。而“木石”上那些富于变化的肌理和独特的造型,就成为天然的艺术品。
每次看到松花江浪木,总让人忍不住感叹大自然的神奇造物;而每次看到浪木根雕,则更让人惊叹艺术家的卓然才智。
今天的浪木根雕已成为吉林市独有的艺术珍品。因为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拦江筑坝、修建电厂,致使松花湖水位上涨,侵没沿江林木,经几十年湖水冲刷,形成丰富的浪木资源。吉林市的根雕作家们守着这一方宝物,多年探索创作,拥有着丰富的加工制作经验和极高的艺术造诣。
如此这般,“七分天成、三分雕琢、天然成趣”的吉林松花湖浪木根雕便以其浑然天成、高贵典雅的气质成为艺术殿堂中尊贵的角色。

五、身世不凡的松花石砚
在中华众多的名贵砚石中,有一种曾被皇室垄断,这便是独产于吉林的松花石砚。
大约距今300多年前的一个春天,东巡吉林的康熙皇帝,在其祖先的“龙兴之地”——长白山脚下的松花江畔,发现一种当地人用来磨刀的石头色绿而莹,石质上佳,非常特别,便命工匠雕琢成砚,取墨一试,竟然得心应手,发墨如油。隧下令将松花石砚作为清帝“御批”或“朱批”的专用砚,并成为赏赐功臣、驾驭群臣的“恩物”。从此,作为宫廷御砚,松花石砚以其朴实出身、天生丽质、满汉合璧的独特文化内涵,跻身于中华名砚之列。
随着清王朝的衰败,松花石砚逐渐被人淡忘,直至清末,彻底销声匿迹。由于松花砚是宫廷御砚,民间很少有人知道其详细的来龙去脉,所以,在松花石砚失传的百余年间,许多人寻遍白山松水,也找不到松花石的原采集地。直到1979年,地质工作者才在松花江边的高山陡崖下发现了古采石场遗迹和废弃的石材,质坚而温、色绿而莹、文理燦然的松花石透过凡尘,穿越时空,放射着异彩,重见天日。
重生的松花石砚不断推出新的品种,其中以“松花静水”、“松薄荡水”、“绿静”最为名贵,以“龙眼”、“凤眼”、“赤柏纹”、“紫袍绿带”最为奇特,深得中外书画家、收藏家的一致赞誉,日本书法家更将其视为“东方至宝”。



(以上文字资料由吉林省新闻办提供)







分享此页到:

上一篇:義賣捐助海地災民
下一篇:《文化中国•四海同春》(二)


[文章搜索]
新西兰房地产
新西兰房地产,新西兰华人中介
免费公众号推广,精选微信文章浏览

 
  © 2024 澳纽网
关于本站 - 联系我们 - 意见反馈 - 广告服务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