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钟书先生曾在《吃饭》一文中幽默地说:“吃讲究的饭事实上只是吃菜,正如讨阔佬的小姐,宗旨倒并不在女人。”二十多年前,不少人常打饥荒,请人吃饭,餐桌上有一碟青椒炒肉、一盘红烧鱼和一碗酸菜豆腐汤,再加一个时令青菜,三杯两盏下肚,就可以宾主尽欢。如今,请人吃饭也还是请人吃菜,可山珍海味摆得满满当当,大家团团而坐,纵然眼馋了,嘴却依然不馋,碗筷很少有动静。作为社交活动中的一个定式,吃菜已不再是主题项目了,舌头给肚皮打工之余,还须腾出工夫来讲些笑话,自然是越滑稽越诙谐越受欢迎,有此佐餐,饭局才见活跃,于是杯盘尚未见底,大家已乐不可支。在各种饭局中,照例是荤笑话最多,也最能解闷,这些笑话在席间开花,似乎无伤大雅;若在笔底落实,则有辱斯文。相比之下,其他的笑话要素淡得多,可讽喻意味反而更足,从中不难见出世道的变迁,尤其是人心的异化。
有道是“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若将这句俗语的词序变动一下,意思就大走样了,“酒逢千杯知己少,话不半句投机多”,似可将日常交际的图景描摹殆尽。觥筹交错,马屁熏天,看去气氛颇为热烈,可又有几人肯实话实说呢?彼此用美酒盖着脸面,一门心思套近乎,这第一流水准根本不用向高手苦学,便可无师自通。
某君三十出头,即荣升为财政厅一关键部门的处长,平日吃多了过于讲究的饭菜,啤酒肚已圆成一面得胜鼓,有事没事要拍几下。他穿西装,总觉衣服的前摆似乎短了一截。这时席间便有人大发高论:“现在的好裁缝远不如古代的好裁缝那么有眼光,有学问,有敬业精神。”何以见得?他说:“古代的好裁缝为官爷量体裁衣,必先询问对方做官已经多长时日,有了这个关键参数,才敢走刀剪。”裁缝只管干自己的活儿,多嘴多舌问这个干吗?原来另有一番道理:“初为官气盛,则前长后短;为官有年,棱角已被挫平,则前后等长;为官已久,习惯于向上司点头哈腰,则前短后长。古代的裁缝有如此出色的眼光和学问,才能把官爷们的衣服做得十分合身。可惜今天的干部再也享受不到那种周全的服务了。”大家听了这话,便都望着某君笑,他少年得志,难怪总觉得西装前面短了一截。
酒桌上的小笑话多,我记得一则是:某秘书为县里首长写发言稿,写到得意的地方,便在括号里提醒道:“讲到此处停一停,估计下面有掌声。”开会前,首长未看稿子,会上径直往下念,连括号里的那句提醒也一并念了出来,结果弄得广大的干部群众鼓掌也不好,不鼓掌也不好。
酒桌上的酒话多,倒啤酒的过程竟被人总结为四个成语:先是歪门邪(斜)道(倒),其次是卑鄙(杯壁)下流,然后是恶贯(灌)满盈,最后是改邪(斜)归正。这则酒话很可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也只有官场人物取譬乎近的联想才会如此传神。
年轻女性整容成风,文眉、垫鼻梁、吸脂肪和割双眼皮,已非常普及,隆胸也相当时髦,拆肋条减腰围,更有拼命爱美的意思。席间有位老者话锋一转,说: “这算什么?整容最厉害也最见效的还属‘文革’时期,被拎进去前,你还是人,出来后就变成了鬼;瘦子进去,变成胖子出来;红脸关公进去,变成青面兽杨志出来……那才叫顶尖技术的整容!”老者的话纯属黑色幽默,味道比红皮大蒜还浓。
餐桌上的笑谈无疑是上好的开胃剂,一个个精神振奋了,自然就觥筹交错,大快朵颐。不过,你也别太高看了那些笑谈,即便有点针砭时弊的作用吧,可等到大家嘻嘻哈哈笑完之后,也就淡然了。要知道,化沉重为乐观,这正是国人的看家本领,在席间,或在别处,他们都能四两拨千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