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年6月2日,电报诞生整整25周年。美国《纽约时报》对这一历史性的发明,发表了一篇简短的社论,其中传达的一个重要信息是:现在人们每年接受的信息量是25年前的50倍。
对这一消息,当时在美国至少有16人作出了反应。那就是,创办一份文摘性刊物,让人们能在浩如烟海的信息中,尽快获得自己需要的东西。这16人中,有律师、作家、不动产推销员,有本来就在新闻部门工作的编辑、记者,有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甚至还有一名国会议员,他们都认为这类刊物必定有广阔的市场,投资创办之后,其收益必将不可限量。
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这16位有先见之明的人士,都到银行存了500美元的法定资本金,并领取了执照。然而,当他们到邮电部门办理有关发行手续时,却被告知,该类刊物的征订和发行暂时不能代理,如需代理至少要等到明年中期选举以后。
得到这一答复,其中的15人为了免交执业税,向新闻出版管理部门递交了暂缓执业的申请。只有一位叫德威特·华莱士的年轻人没有理睬这一套,他回到他的暂住地——纽约格林威治村的一个储藏室,和他的未婚妻一起糊了2000个信封,装上征订单运到邮局寄了出去。
也许,成功等待的就是这种人,他们从不等待时机的成熟,他们知道时机永远都不会成熟。
总之,从这对年轻人在储藏室里糊信封起,世界出版史上的一个奇迹就诞生了。目前,他们创办的这份文摘类刊物——《读者文摘》已有19种文字、48个版本,在全球127个国家和地区发行,其发行量逾3000万册,读者达1亿人,该杂志社的年总收入约5亿美元。在美国百强期刊排行榜中,多年来位居第一。德威特·华莱士夫妇也由原来的不名一文,成为美国的富豪和有名的慈善家。
近年来,各国出版界不断有人组织会议,从编辑出版的角度探讨《读者文摘》的成功经验,然而从华莱士夫妇个人角度探讨成功经验的却不多。
前不久,偶尔在网上看到美国出版署公布的这份历史资料,读后感慨颇深,我想,为什么在我们这个世界上,聪明人并不少,而成功者并不多?是不是因为很多聪明人在已经具备了不少可以成功的条件时,仍在苛求更多的捷径,从而失去了机会;而成功者则相反,他们从不等待万事俱备,只是竭力利用自身所拥有的哪怕是非常微弱的一点优势,立即投身进去,让自己首先抓住机会,从而成长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