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选走了。留下足以泽被后人的成果,留下感人至深的事迹和催人泪下的细节。
半生苦累,一生心安。
八个大字,七秩人生。
想知道王选在人们心中的分量?
去北大看看哀伤的学子,去网上看看长长的留言。
对于王选的贡献,人们说的很多。他点亮了熔化铅字的曙光,开启了中文印刷的新时代;他让汉字在信息时代重新流光溢彩,他将中国人“自主创新”四个大字刻在了民族复兴的里程碑上。
但还不仅如此。
“做事先做人”,这是王选一生的追求,是王选一生的总结,也是王选留给我们的财富。
20年前,当华光系统被评为中国十大科技成就之一时,王选却“经常反问自己,我们到底对国家是有功还是有过?我们得了这么多奖,如果将来市场都被外国产品占领了,那么你的功劳在哪儿呢?国家投资到哪儿去了呢?”他因此有一种“负债心理”,“感觉不到有什么成就”。
类似的反问,常常出现于王选的人生选择之中。他衡量自己的标杆,是对国家的贡献;决定取舍的砝码,是国家利益。正是这种对国家民族的大爱,让王选做到了无私。赤子之心,无私之人,方能成就大事,造就大业,最终“责尽心安”。
13年前,57岁的王选成为三院院士时说:“在高新技术领域,年轻人有明显的优势,55岁以上的专家绝对是创造的高峰期已经过去,哪里有57岁的权威呢?”为了给国家造就人才,为了中国高新技术领域的竞争力,他给年轻人让位,提携后进、甘为人梯,并说“今后衡量我贡献大小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发现了多少年轻才俊。”
他把自己当成一个支撑点,承受着压力,却让更多的人踏着他的肩膀攀登,在临终时依然留下了“超越王选、走向世界”的遗愿。在他身后,成长起一个“团队”,他们是王选“生命”的延续,是王选能够“心安”的理由。
在举国上下都在讲自主创新之时,王选的一生,让人深思。对于创新者而言,才智固然重要,环境不可或缺,但还有一些东西也绝对不容忽视,比如品德,比如追求。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创新的动机、创新的目的、创新的手段,关系到事业心、责任心和使命感,最终决定了创新的效果、创新的方向。
创新所体现的不仅是创新者的才能和天赋,而且还应当是一种沉甸甸的社会责任。
记得爱因斯坦在悼念居里夫人时说过这样的话———“一个人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更为重要。”
让我们从这个角度追忆王选,让更多的人不仅受益于他发明的成果,更得益于他可贵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