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北方人,在我老家过端午节不如南方热闹,没有赛龙舟等等那样的节目,但吃粽子还是必不可少的。每年端午节包粽子,就是我家必不可少的节目。
小时候的生活水平比不了现在,从六十年代过来的人都有体会,很多人家还在为温饱发愁,能吃到粽子已经算是比较奢侈的美餐了。幸运的是,我老家所在地的物产比较丰富,包粽子的原料本地都有生产,农村来的亲戚们,也会给带来点红枣、花生、粘米等土特产,虽然不多,但包一次粽子还是足够了。
我从小时候就喜欢吃粽子,也喜欢看妈妈包粽子,妈妈包粽子就像是个复杂的工程,有那么多的工序。尽管现在我也会做饭,也能炒一手好菜,但包粽子我却不会,也许是因为看妈妈包出粽子的精巧和细致,在我的意识里,那似乎太复杂、太女性化了,我对自己能不能做好,始终没有信心。
妈妈包粽子时,头一天就先将要用的各种米、豆类、花生、红枣洗好用清水泡上,第二天买来新鲜的苇子叶(芦苇)和马莲(一种类似韭菜的植物),洗净后放在清水中泡,然后将昨天就已浸泡起来的米端上来开始包。妈妈先将两、三片苇子叶叠在一起,折卷出一个尖来,放上经过浸泡的米,再放上做好的各种馅,放上一两个红枣,放上两粒花生米,还要放上点红小豆、饭豆、绿豆什么的做点缀,然后将苇叶从后向上一折,用马莲拦腰一系,一个粽子就包出来了。妈妈包的粽子因为要在粽子里放很多东西,所以比市场上卖的粽子个头儿显得稍大、也长一些。包好的粽子是长的菱型,两头大,中间细,外表光光滑滑、整整齐齐的,就像蝴蝶结一样,很是漂亮。
粽子包好下锅煮的时候,满屋子飘溢着清新苇子叶的味道,在屋外面好远也能闻到。粽子煮熟后,捞出先用冷手浸一下,为了好剥。剥开的粽子放在盘子里,江米的是白色,大黄米的是黄色,粘高梁米的桃褐色,配着枣、豆、花生米的点缀,好看极了,总引得我迫不及待的赶快吃两个。粽子入口又粘、又香、又软,不同的馅又是不同的味道,尤其突出的是苇子叶的清新味渗入米中,那种清香的味道,会让你吃过后永远不忘。而在超市里买的冷冻粽子,是煮熟后冷冻再卖的,买回家吃的时候需要再加热,经过一段时间冷冻和再次加热后,粽子叶的清香味已经是荡然无存了。
我太太和我结婚后,开始不会包粽子的,是妈妈教的她,她学会后也能包出和妈妈包的一样地道的粽子了。每年端午节,婆媳二人都要忙碌上一阵子,包出的粽子要煮两、三锅,除自家吃点外,大部分送给朋友和邻居来品尝。于是我家粽子的美味小有名气,婆媳二人的心灵手巧,也大获称赞。
随着妈妈年纪老了,身体也不太好,每年包粽子就是我太太一人来做了。妈妈毕竟是70岁的人了,坐上几个小时包粽子后,就会腰酸腿疼的。妈妈虽然还是愿意来做,但我太太怕妈妈累着,不再让她做了,只是让她指导。当然,妈妈是不会老老实实当指导的,她老是怕我太太包不好,指指画画的诉说她的经验,免不了还是要包两个,亲自示范一番。
后来我独自一人去了深圳工作,有三年没有回家,每到端午节,就在超市买一点粽子自己煮来吃。深圳的货源是很充足的,在‘沃尔玛’或‘家乐福’超市里,可以买到很多地方出产的粽子。我每年都买两三样不同产地的粽子来吃,说实话,吃过十来种各地出产的粽子,却没有哪一种粽子比我家自己包的好吃。
也可能是我偏爱自家包的粽子,对市场里卖的粽子总是看不上眼。超市买的粽子从外形来说,从没有看到包的规规矩矩、漂漂亮亮的,外形大都粗陋不堪,捆绑粽子不是用马莲而是用线绳,在外面横七竖八的乱捆几道,简直就是用苇叶把米包在里面了事。而吃起来,那入口的感觉更差得多,要么发硬,要么不粘,清香味道更是无从谈起。也难怪,供应市场的粽子是工厂化生产,雇用很多临时工来包,为挣钱给别人包粽子和自己家过节包粽子吃,心气肯定是不一样的,哪会像自己家里那样精工细做来得好?
我一人在深圳总是很想家的,每年端午节和家里通电话的时候,我都提到想吃家里做的粽子。太太表示无可奈何,天气热路途又远,粽子实在无法邮寄,等寄到深圳恐怕就坏了,即使没坏,装在包装箱里捂两三天,等到我手里,那味道也可想而知了。这些我当然明白,只是因为想吃,说说罢了。
2003年端午节的时候,我却惊喜了一回,恰逢我太太来深圳参加一个会议,从家里给我带来了一些粽子。她和妈妈两人头天晚上包好,第二天起早煮出来,用电风扇吹凉装在一个小纸箱里,坐飞机带来深圳。当天中午我在机场接到太太,捧着那装着粽子的小纸箱,不知道是高兴还是感动,竟然有想流泪的感觉。
在回公司的路上,我先打开吃了两个,品味一下那久违的味道,思绪仿佛又回到了家乡。回到公司后,我把家里带来的粽子分给同事们品尝,大家竟异口同声的说,从没吃过这么漂亮、这么好吃的粽子。男同事都对我太太的手艺称颂不已,而心细的女同事则更多是赞叹我太太对我如此挂心。
去年,我儿子出国去读书了,今年是到国外的第一个端午节。前两天,他给家里打电话,竟然说特别想吃他妈妈和奶奶包的粽子,说得奶奶流泪我太太心酸。后来太太在电话里把儿子的话告诉我,我也十分动情。儿子是八十年代出生的,和我们小的时侯不一样,几乎是什么好吃的东西都吃过,也喜欢吃麦当劳等洋快餐,但他妈妈和奶奶包的粽子,一直是他喜欢吃的东西。现在他到国外读书,在端午节的时候想起家乡的粽子,在他身上我又看到了我自己的影子。
我曾经感慨,现在好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对传统节日已经看得很淡了。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物质供应的丰富,吃粽子已经是很平常的事,即便不是端午节的时候,只要想吃,在超市里几乎随时都能买到。人们在吃着粽子的时候,会不会忘掉它所代表的传统节日的含义,还会把它和悠久的民族文化联系起来吗?
儿子在国外的环境里,端午节的时候想到家里的粽子,使我感到欣慰,从小在家里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他对民族的传统节日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由此我忽然发觉,并不是下一代人在忘记传统节日,而是因为我们好多上一代人对传统节日已经不再重视。传统是代代相传的东西,上一代人身上已经淡化的东西,怎么能责怪下代人没有深刻的印像?我喜欢吃粽子而我儿子也喜欢吃粽子并不是一种必然,但相同的东西或许总能表现出一种相同的思绪。对我们来说,粽子是一种对家、对亲人的思念,是亲情的一脉相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