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生命如花。 少女如花。少妇如花。小孩如花。老人如花。姑娘十八一朵花。男人三十一朵花。这世界原本就是花花世界,这人间原来就是花满人间——生命如花,而尊严,是花的颜面! 曾经知道这么一个故事:一位中学生物老师在课堂上被一个学生的提问难住了,她想起这位学生的祖父是大学里著名的生物教授,于是说:“这个问题如请教你的祖父,他一定知道该怎么回答。”学生回家后便与祖父谈了此事,祖父没有说一句话,却提笔给孙儿的老师写了一封长信,信上作了详细的解答,并说:“您是孩子的老师,问题还是由您在课堂上回答,不要公开我的信。”这位生物老师读完信后,心中充满了敬重与感激,一辈子记住了这位教授呵护他人尊严维护他人颜面的美德。 因为这是在我成长的历程中,在我生存的环境里,在我习惯的文化和熟悉的同胞中一种很陌生的感情。当一个人有能力帮助他人时,却小心翼翼地把自身的优越掩藏起来,设身处地地给受助者创造一个花面生辉的机会,这是何等的仁慈和真诚啊! 受这位年高德劭的老教授的熏染,我感到了自己曾有的助人为乐意识的缺憾——是呀,还有什么比一厢情愿自以为高尚地助人更伤人自尊的呢?还有什么比真心实意送人玫瑰之手更留有余香的呢? 曾经不理解“嗟来之食”中那个齐人的所为。当老师时,我一边在课堂上给学生讲这个人多么有骨气,心里却始终认为他真不聪明。现在我顿然感悟到那是一种现代人越来越缺乏的人格之尊。“嗟来之食”的故事流传两千多年了,可两千年来,“嗟来之食”也好,“请来之食”也好,我们实在没有真正体会到人性的尊严在其中的呐喊。 最近报纸上刊登了这样一件事,在一个不幸的家庭中,母亲重病卧床不起,父亲决定离开这个家,年仅14岁的女儿没有跟父亲走,而是选择留下来照顾重病的母亲。于是,电视台、报社等多家媒体找上门来要宣传她的事迹。从电视里我们看到,记者在不停地问,而孩子只是低着头一声不响,许久,她抬起挂满泪珠的脸说:“求你们别问了好不好?我不想说。”——难道只要出发点是助人,其行为就是善举吗?把别人的痛楚不幸以及自觉羞愧之处赤裸裸地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高扬起自鸣得意的爱心大旗去解除他们的苦难,这其实是一种残忍,是一种自私,是无视他人尊严的残忍,是无所顾忌地炫耀自己高高在上优势践踏他人人格的自私。 这样的事,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很多:贫困孩子因接受了别人的钱,他们就必须充满感激,从此也必须比其他学生更为优秀,更不能犯错误;对单亲家庭的孩子,任何一个好心人都可以不加掩饰地投以怜悯的目光,去同情他抑或关心他…… 其实,有些人在慷慨地表示自己的同情和关心时,是想借助于更渺小、更虚弱的花朵来衬托自己的崇高与伟大——他们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优越感可能给别人的尊严带来永久的伤害。 当我们是平头百姓时,我们乐意帮助比自己差的人,俨然强者帮助弱者;当我们身为官员时,我们往往会利用手中的权力助人,活像菩萨大发慈悲。而对他人的尊重,却很少装在我们心中。就是在这种不平等的关系中,尊严的贫血成了现代人的通病,因此,许多大人不懂不受“嗟来之食”者的痛了,许多小孩不知“白毛女”白发之重了。 坦诚助人确实可以给他人带来温暖,但仅有这一点是不够的。如果不顾及他人的尊严,就可能会深深地伤害别人,在他们心上永远种下卑微的种子,烙下苟且偷生的印痕,造成低人一等的心态,产生无脸见人的耻辱┄┄ 为他人开一朵花吧!找一个恰当的借口,编一点关怀的理由,使他人平等地接受,坦然地追求;呵护他人的尊严,维护他人的颜面,使他多一点向上攀登的勇气,少一点自暴自弃自轻自贱,花开更娇美,色彩更鲜艳! 对了,记住泰戈尔的话:“能为别人开花的心是善良的心,能够不伤别人自尊的同情是真挚的感情,能为别人着想的人是不寻常的人。这类人必定有高贵的精神,有高尚的品格,有高洁的情操,有天使般的心灵。他们是人心的旗帜,人世的脊梁,人群的魂魄。他们的心比花朵还美,他们是花中的玫瑰!”
手机版
|
|
网友评论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暂无评论, 做评论发表第一人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