庖丁釋刀對曰:「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後,未嘗見全牛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
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導大窾,因其固然,枝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千牛矣!
而刀刃若新發於硎……」(〈養生主〉)
庖丁解牛,為什麼能技進於道,竟呈現出藝術性的美感境界呢?或者說:人之養生,如何才能超越保養形軀,延長壽命的層次,提升到精神悅樂、生命自由的層次呢?這就需要有一工夫論的解答了! 這工夫論的解答可以分兩層面來說。其一是時空層面的漸進量變,其二是境界層面的躍升質變。當然兩者是相關的,合言之就是量變導致質變。
對於這由量變進到質變的經驗,庖丁說:「我剛開始入行解牛的時候,面對那要解的牛,簡直就是龐然大物堵在眼前。這樣過了三年,跟牛的距離慢慢拉近了!所見
到的不是龐然的整隻牛,而是能觀察到牛的局部肌理。到現在,我已經完全看不見牛了!我只是感受到牠與我同在。所以,我可以閉上眼睛,停止一切感官的運作,
而純靠著精神的感應,完全進入牛生命的內部,和牠融為一體,打成一片……」 首先討論時空層次的量變。庖丁為什麼開始所見的牛是龐然大物,三年後
卻只見牛的局部肌理呢?在這一層,要義在於「專心」。雖同樣是使用肉眼,卻可因心志是否專一,注意力是否集中而所見便有精粗的不同。這一階段的工夫,可以
名為訓練,而所改善的也僅在感官、技術的層面,即使提到專心,所謂心也實指大腦、情緒,而非心靈。 據說古代神箭手不但要練臂力,更要練眼力。在
若干距離外懸一蒼蠅,初看只一小黑點,一段時日後主觀感覺卻似車輪般大,當然一射就中。他所練的眼力其實就是專注力,所謂氣定神閒,不慌忙不緊張,感官的
效能自然能發揮到極致。現代的運動選手,因此也要練氣功,隨隊還有心理師適時作心理的安撫開導,其意也是在此。 不過,有限的感官,再練依然有
限。莊子工夫論的要義,實在於完全放下感官層面的物我對立關係與外求心態,讓物我自然相融為一體。他只是用距離無限拉近來逼顯出一種無距離、無分別的混然
一體境界。而這最後一步從無限小的距離到無距離,其實是一種跳躍;此即由「專心」而「無心」,由無掉(取消掉)感官之心(大腦)而呈現出真心。這就是所謂
「不以目視而以神遇」、「官知止而神欲行」。 這到底是一種怎樣的境界呢?其實就是生命存在的本來狀態,一切嬰兒初臨人間原都是如此人我不分。是
人在成長中學會種種分析性的概念,才平空增添了人我的隔閡與鬥爭。莊子的實義,無非是要我們放下這人為造作卻早已習焉不察的概念習氣,去重新體會生命自然
實存的原始情境罷了!
手机版
|
|
网友评论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暂无评论, 做评论发表第一人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