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时空
很多年以前读苏轼的时候,就有一种很深的感叹。他的“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碎萍。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分分两两,精打细算,把个愁情伤感计算得细致入微;他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总觉得能做他一回妻子,再做鬼也值得;他的“情若连环,恨如流水,甚时是休。”明明是爱得死去活来,却偏偏要说“恨”,小女子的心事他看得最透,还有他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安慰了多少有情有缘或有情无缘的离人的心。
有时想,苏轼是千年以前的人了,何故有那么大的魅力,让千年以后的我们感动不已呢?时光如梭,大浪淘沙,多少显赫一时的人再也了无痕迹,唯有他和那些和他一样的人,用透过时空的真情和豪迈写下的诗篇,千古流传。在这里,苏轼没有了时空的概念,他知道自己所写的东西必定要比自己的生命光辉得多也长久得多。现代人就没有这样的勇气,因为,我们对生活的理解和透析,远远没有超过他,更缺乏一种铭心刻骨的、本质里的对生命和爱情的感悟。我们好象随便惯了,也懒得思想了。
所以,当我重读苏轼,当我发现我还能感动时,我就会由衷地感谢他,感谢他穿越时空,给我送来这份久违了的震撼,因而,更对悠久的文化传统心折不已。
欧阳修的心事
第一次认识欧阳修是读他的“庭院深深深几许?”也第一次认识到什么是凄美。那是一个初秋的早课,当我读到“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时,窗外正飘过一阵落叶的雨,我恍然觉得自己的心事很多年以前就有一个人知道了。
没有人能够对寂寞的思念了解得如此透彻,“深院锁黄昏,阵阵芭蕉雨。”唯有思念无以寄托的人才有这份听雨的心情;“今宵谁肯远相随,唯有寂寥孤馆月。”月好象总是离人和游子最好的伴侣,李白也说过“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不过都没有欧阳修来得忧伤和无奈;“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人生无常,更觉得知己的可贵。我不能确切考证欧阳修悲伤寂寞的原因,但我知道有这样深深心事的人,一定有不可言谕的情感经历,而这份情感一定是凄美得没有了结果。古今中外的真爱好象都不会有好的结局,似乎只有这样,思念才会如此美丽。
二十多年的心路历程过去了,当我重读欧阳修,窗外仍是初秋,好象约好的一样,注定要在这样一个季节读这样一个人的心事。而二十年的思念依旧深深锁在心的庭院里,二十年的寂寞也只有芭蕉雨知道。
欧阳修的心事有人还在继续写下去。
李清照的忧愁
读研究生时,我的古典文学论文就是写李清照。不知道为什么,我会在众多的古典人物中选择写她,没有确切的理由,也没有可以说得过去的动机。是不是许多年前的那份忧愁在北方的冬天里悄悄延续呢?总之,每个不眠的夜晚,我都会情不自禁地想起李清照,想起她的千古绝唱。“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种愁是显而易见的,又是令人痛心的;“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凋零。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国忧家愁,掩卷唏嘘;“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愁怎么可以车载斗量呢?可见,李清照的忧愁有多重;“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再也没有比这种愁更让人揪心了。一段一段想下去,心情也象窗外的北方之月,渐渐地明晰而凄楚。过去了的许多事也点点滴滴浮上心头,人生是不是总会有太多的不如意发生在不更事的岁月里呢?是不是所有的忧愁都要经时间过滤之后才真真切切呢?
十年过去了,在这样一个寂静的夜里,我才知道当年自己写李清照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