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读书,我比较偏爱女作家的作品,因为同为女性,产生共鸣的机会就多一点。另外,我一直认为女性的文字较男作家的多一点含蓄,多一点意象的东西,能让人更多地体味到艺术带来的美感。
读筱敏的文字,出于一种习惯,一开始我在猜测她的年龄,但是,到后来我意识到自己的简单和肤浅,一个长期处于思索状态的人,一颗为人类的命运何去何从而担忧的汩汩搏动的心灵,和年龄有多大关系呢 透过那一个个方块字,我突然有一种欲哭无泪的感觉,筱敏的厚重与沉稳,精致与唯美,不得不使人想到油画,画面中应是冬天的景色,一丛落光叶子的枯枝高傲而倔强地直指天空,脚下是一望无际的雪野和一条结冰的河流……
冯秋子的文字就像她的名字一样,有着一份浪漫,一份深远,一份悲壮……那些朴实得就像狗尾草一样的人、无奈而倔强地活着的生命、虚妄的繁荣、政治革命带给人的伤害等等,冯秋子不紧不慢娓娓道来,没有刻意的渲染和修饰,就像随意洒在宣纸上的墨,不论写意还是工笔,每一笔都是一段历史的缩影,这不禁使我想到 “古道西风瘦马,枯藤老树昏鸦”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诗句。面对冯秋子,我相信所有的风花雪月都会脸红,所有的虚伪和做作都会自惭形秽。读她的文字,除了被她的真诚和浓浓的挚爱所感动以外,似乎心灵也已经抵达了冯秋子那辽阔苍茫的大草原,去感悟生命的平凡和伟大,去体验草地的欢乐和苦难。
伦理学家肖雪慧的文章中常常出现“和平”、“民主”、“自由”、“权利”、“宽容”等一类咄咄逼人的词语,要不是事先见过照片,我怎么也想不到这些大气凛然的作品会出自一位女性之手。肖雪慧的文章就像一张张素描,视界宽阔,落笔肯定,线条充满张力,大胆准确的造型,严谨细腻的表现,这种艺术的高度确实需要静下心来,在一种“绝缘”的状态下才能够读懂。
读何清涟的作品,读着读着就读出了悲愤,读出了无奈。直到后来从电视屏幕上见到她时,我又感到震惊,在这之前,我想象中何清涟的形象和屏幕中的相距甚远,一个架一副眼镜,文质彬彬、娇小玲珑的女人,谈吐之间透着智慧和锐气。我常常想,一个能够写出让他人感到悲愤、感到痛苦的文字的女人,她本身又要承载多少痛苦和悲愤呢这不是文字,是一座座雕塑,不论从哪个角度看,都能直观地反映出社会的真实性。宽容地讲,每一个社会都会有黑暗的一面,但是如果这黑暗由为人妻母、美丽善良的女人来揭晓并且为之付出一定的代价的话,多少有些残酷。
上帝是仁慈的,它一定希望所有的女人柔情似水地、幸福地生活着;希望所有柔情似水的女人们闲暇时间画一画栀子花的美丽,读一读莲的心事,在风清月朗的晚上体验一份张晓风的悠远与哲思,要不就长发飘飘,领略一番撒哈拉原始沙漠的浪漫情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