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日,意味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在这一天,学生可以不进教室,工人可以离开车间,白领也可以走出自己的什么“凡是”(恕我没译好)。休闲是一种文化。
人们常把休闲比为“充电”。这是一个再恰当不过的比喻了。身体上充充电,消除疲劳,干起活儿来更带劲;心理上充充电,丢掉烦恼,有助于心情愉快地投入新的工作。充电显然不是目的。充电是为了放电,为了发热,发光。发热,发光才能造福于社会。
确立了这一价值目标以后,便不能不紧接着提出一个如何度假、如何休闲的问题。休闲的方式说不定比工作的方式多得多。如果从休闲与工作的关系上为休闲的方式分类的话,至少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有益于工作的;再一类是无益于工作的。如彻夜豪赌,貌似休闲,实则有百害而无一利。
有益于工作的休闲又可分两大类:一类是直接有益于工作的,再一类是间接有益于工作的。直接有益、间接有益,互为补充,相得益彰。不过,间接有益的休闲对工作的推动难免要打折扣。比如有些人爱打网球、高尔夫球,不能不说它有利于健身,可是,有些人是用打球来显示身价的,甚至是搞什么交易的,试问:这对工作有多少益处呢?
直接有益的休闲有哪些呢?那也是丰富多彩的。其中值得一荐的是学习型休闲。所谓“学习型休闲”是寓学习于休闲之中,在娱乐中还有读书。
比如旅游,是休闲的极好形式。现在旅游在人们的消费支出中占很大比重。这是走向小康的标志。要知道,旅游有健身旅游,如为了温泉浴而去鞍山旅游,为了洗肺而去威海旅游;旅游还有考察旅游,如为了看第四纪冰川而去庐山旅游,为了看元谋猿人而去云南北部旅游;还有红色旅游,如为了弘扬光荣的革命传统而去井冈山、去延安、去西柏坡旅游。这些旅游,能增长知识,学到文化,堪称学习型旅游。
学习型旅游把休闲与工作结合在一起,这是时代的要求。时代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是最大的财富,知识的拥有者、传播者容易成为社会的主流。反之,无知则为社会所淘汰,少知则成为时代的落伍者。因此,每个人都应该像海绵吸水那样,努力吸取知识的营养。
知识不是杯中的美酒,端起来就可以下肚。知识要存在大脑的数以亿计的脑细胞中。而大脑里没有像食道那样的又粗又长的管子。知识进入大脑要像苏州的双面绣那样,一针一线地扎进去。而要打通神经元即脑细胞的小小通道,没有捷径可走,只有靠反复地输入知识。反复,可以增强记忆;反复,使人聪明。记忆力再差的人,反复多次也能形成永久记忆。所谓“人一能之,己十之;人十能之,己百之”,也是这个意思。而这反复,就是功夫。“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不下功夫,学不到知识。“反复”,需要时间。地球自转、公转大体上是匀速的。时间是个常数。一天,不论是对达官贵人,还是对咱黎民百姓,都是24小时,决不会再给谁加上1分钟。一年,不论是对东方,还是对西方,都是365天,决不会再给谁加上一天。因此,要多学一点就要挤时间。包括提高时间的“复种指数”。农民可以科学利用季节,让一年大于365天。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向农民学习,也在365天上头再加几天呢?要多学一点,要把一年当一年多来使用,推行“学习型假日”不失为一种好办法。比如国庆,休息三天,如果按“学习型假日”度国庆,休闲即学习,学习即休闲。这样,就是玩了三天,学了三天。三天加三天就是六天了。即使“学习型假日”中的学习质量比不上专心致志的学习质量,算它四天、五天,那也是大于三天了。
能不能坚持在休闲中学习是思想境界高不高的表现。马克思在写给恩格斯的一封信上说:“我们都是坚持为八小时工作制而奋斗的,可是,我们自己的工作时间常常超过八小时……”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这才是共产主义者应有的崇高精神。我们不能要求人人都过学习型假日,不过,我们应当尽可能争取多一点儿学习型假日。在游滕王阁时,能不能多念几遍《滕王阁序》?在游山东荣城时,能不能破除迷信,游一游“天尽头”?天,视野内的天是有尽头的,可宇宙是无限的。在游山玩水时,学一点山的形成的地质知识,学一点水的流体力学知识,从祖国的一草一木中都能挖出很深的哲理,隔行如隔山,可隔行不隔哲理!
学习是吃苦,学习也是享受。尤其是假日里的学习,更应该有享受。“学是学此乐,乐是乐此学。不学不是乐,不乐不是学。”请允许我把这首《学乐歌》献给欢度学习型假日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