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新冠疫情爆发后,海外华人对老外不爱戴口罩这事简直操碎了心。老外戴口罩是为了防止病毒细菌传染给别人,这意味着戴口罩的就是病人。这常识经过各中文自媒体的普及,我相信大家也都知道了。正因为这个原因,所以海外各国会出现戴口罩的亚裔人群被歧视的事。最近,只要稍微观察下就可发现,在各西方国家发布的疫情官方卫生指导里,包括WHO,基本也都不提戴口罩这一项。WHO官方提示如何避免新冠病毒传播:勤洗手、打喷嚏咳嗽用纸巾捂住、避免接触有流感感冒症状的人、完全煮熟肉类和鸡蛋、不要接触活家禽和野生动物这两天随着加拿大疫情的蔓延,总理和各省地方长官、卫生官员发表讲话,我们可以发现,他们说话中都会出现一个高频词汇:"社交距离"广义上是指和他人减少接触,狭义上则指人与人至少保持1-2米(6英尺)的距离。在家办公、关闭学校、取消大型活动等都是保持社交距离的举措。
CBC的记者就带着卷尺做过实验,基本上要保持安全的社交距离就差不多是下图这样:
昨天,上海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现在的网红医生张文宏和德国杜塞尔多夫的海外华人进行网上连线时指出:"这个病是可以防的,主要的手段是保持社交距离、洗手、戴口罩。我没有见到这三项都做得很好的人还被感染的。"张教授同样将“保持社交距离”放在了防止病毒传播的首要位置。为什么中国政府在宣传如何避免传播新冠病毒时就干脆利落地强调“戴口罩”,几乎不提“保持社交距离”这一项呢?国内人口密度高,大家出门低头不见抬头见,哪里都是人挤人。要真正靠自觉保持社交距离,客观上会存在难度。而戴口罩是为了防止飞沫传播,即使在社交距离不安全的情况下,也能保护一下自己。所以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宣传戴口罩,是必要的。但在国外,卫生专家们之所以强调保持社交距离,是因为人口密度没有那么高,人们只要自己足够留心,提高意识,完全可以避免和未知人员接触。记者劳里·加勒特Laurie Garrett是美国著名的全球防疫专家,是获得皮博迪奖(The Peabody Award)、乔治·伯克奖(George Polk Award)和普利策奖(Pulitzer Award)这三大著名新闻奖项的第一人。曾著有《逼近的瘟疫》一书。2020年1月25日,在武汉新冠肺炎爆发不久,她在美国权威杂志《外交政策》刊发头条文章。“在户外戴口罩是没用的,即使在室内也没什么用。大多数口罩戴了一两次就会变质。日复一日地使用同一个口罩比没用更糟糕——而且令人恶心,因为你的口鼻里的东西,最终会在口罩的内侧涂上一层对细菌有吸引力的发臭的贴面。我很少在流行病中戴口罩,而且我已经亲历过30多次病毒爆发事件。相反,我远离人群,与个人保持距离——起码半米,约1.5英尺,这是一个很好的距离标准。如果有人咳嗽或打喷嚏,我要求他们戴上口罩,以保护我免受他们可能受到污染的液体。如果对方拒绝,我就离他们一米(约3英尺)远,否则我就离开。不要握手或拥抱别人,礼貌地请求接近你的人离开,说你俩(恋爱中的情人)最好不要在流行病期间亲密接触。”即便权威专家这么解释,帮帮还是觉得不放心,继续询问了我一个同学(他是浙江省的一个防疫专家)在海外是否需要戴口罩,得到这样的解释:
“在空旷非密闭环境,口罩不是必须的,但可能通过触摸污染手再污染口鼻眼睛感染。对你们非专业人士来说,很难做到戴口罩的时候永远不再触碰口罩外侧面,所以洗手更重要。”可见,口罩可以当作社交距离无法保持状态下的最后一道防线,但是前提是要洗手,不能触摸眼鼻口区域。
自我隔离(完全在家呆着,哪怕连超市都不去)是最严格保持社交距离的方式,这通常对以下几种人适用:但加拿大政府目前鼓励民众尽量宅家,是不是这就意味着像中国之前一样,严格到哪里都不能去呢?宅家其实就是让大家保持社交距离的一种举措。加拿大地广人稀,要找个没有人的地方呆着,野外到处都是,还是足够安全的。如果迫不得已要去超市采购,那么保持好社交距离,离人1-2米的距离,回到家后立即认真洗手,也是不会有问题的。如果你囤了口罩,那并不代表你远离了病毒,只有注意这三项:保持社交距离、勤洗手、戴口罩,才能真正做到有效的防护。此外,张文宏教授昨天还说了:不要强迫外国人戴口罩,首先要改变自己,而不是强迫改变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