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17岁以下的儿童和青少年中,大约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
“我们现在是吃穿有人管,分数有人管,就是心情没人管,感受没人管。父母、老师和我们就是法官和罪犯、老虎和兔子、监狱长和囚犯、棍子和懒驴的关系。”记者在调研时,经常能听到中小学生的此类抱怨。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和共青团中央国际联络部日前发布的《中国青年发展报告》称,在我国17岁以下的儿童和青少年中,大约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其中中小学生心理障碍患病率为21.6%~32.0%,中小学生精神障碍突出表现为人际关系、情绪稳定性和学习适应方面的问题。
中学生的考试焦虑症
调研中发现,由于学习压力大导致的紧张、焦虑和恐惧,在中小学生中相当普遍。北京市社区服务中心于2005年开设了“6156心理健康咨询热线”,热线心理咨询师蔡建新告诉记者,在他的电话中,大部分是家长打来谈论孩子升学考试带来的心理问题的。
蔡建新认为,由于不少家长、老师对孩子的期待过高,他们往往将对孩子的要求直接定义为考上好大学。当孩子意识到目标不一定能完成时,就会由于对未来担心而逃避学习,出现高考前的恐惧情绪。
天津市某重点中学毕业的田刚同学告诉记者,高考后他和同学们一起把所有的课本、练习册和各类试卷全都烧了。他说:“这五年的生活真像噩梦一般!”尤其高三这一年,压力特别大,经常睡不着觉,老是梦见考试。
天津市河东区初二男生王越,本来各科成绩很好,他对记者说,母亲对我要求过于严格,从来没有听过她表扬我,期中考试得了全班第三名,母亲还指责我没能超过所有的同学。由于家长的过高期望,王越一直处于焦虑、自责的状态,表现得非常不自信,后来学习、交流都出现了问题,只得找专家进行心理辅导。
记者在北京、天津两个城市调研时发现,由于高考制度带来激烈的学习竞争,不光是成绩差的学生因学习压力大而紧张、恐惧、厌学、逃学、离家出走,就是成绩好的学生甚至是尖子生,也会为学习成绩而产生强烈的焦虑心情。心理问题专家告诉记者,初三和高三的学生中11%的人有考试焦虑问题,2%~3%的人发展为考试焦虑症,个别人甚至因此不参加高考。
教育方法不当导致心理偏差
心理教育专家告诉记者,中小学生的许多心理问题都是由于家庭教育不当和教师教育方法不正确造成的。
据北京市第八中学名誉校长、北京市学习科学研究会副会长龚正行介绍,他们学校曾经有位教师在总结表彰优秀生的经验和模范事迹后,对考第一名的学生说了一句话,希望第一名的同学能够保持住第一名的光荣地位。
这个话表面看没问题,但由于把“第一名”太强化了,这个孩子当时挺高兴,但后来他多次在日记中写道:“我第一名怎么保持住?我让别人追过去怎么办?”最后得了考试恐惧症,成绩一落千丈。
龚正行说:“目前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由于教育不当造成的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比较普遍。”
天津大学附属小学一名一年级女同学动作有些慢,平时课堂上做教学题总是最后一个完成。她的数学老师兼班主任就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气急败坏地说:“你是全班最笨的学生”,并让她自己当众承认。这名小学生的自信心被摧垮,再也不敢去上学了。
父母和老师的教育方法不当最容易造成对孩子心理的伤害。有的老师一旦对学生产生成见,很难纠正,这样的孩子就成了被遗忘的角落。孩子觉得委屈,申诉无门,家长也很为难,换班不可能,除非家长有门路转学,但给学生心理带来的阴影已经形成。
天津市109中学心理教师陈家丽介绍,进入青春期的中小学生在性认识和人际关系上极为敏感,并往往由此带来种种莫名烦恼、不安甚至心理障碍。天津市一个高二男生晚上梦见和同班一个女生亲热,醒来后非常自责,认为自己很肮脏。以后在班上看见这个女生就脸红,后来发展到见到班上所有的同学、老师都脸红,再后来干脆不能见人了。陈家丽说,这是因为传统的观念和心理、生理需要发生冲突而造成的。
记者了解到,现在许多学校对青春期生理和心理教育都存在敷衍态度,天津市只有不到20%的学校能认真开展青春期性教育。很多同学是通过非正式渠道获得青春期各种知识的,这样难免会在心理、行为上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爱的缺失导致心理问题
专家说,家长对孩子的体罚少了,但心罚却增加了。望子成龙的家长对孩子的成绩不满意,就会由不满到数落到失望,最后变得冷漠,这样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
在北京市海淀区寄读学校教科室主任石蕴茹手中,有一组关于学校360名学生背景的统计数据:有近40%的孩子生活在单亲家庭或离婚后重组的家庭中;有近47%的孩子曾参加过打架斗殴。在担任初中班主任的王飞老师眼中,这些数据背后是一个个原本天真、可爱的孩子“变坏的”真实伤痕轨迹:小申来自单亲家庭,父亲为了补偿孩子缺少的母爱,对小申一味宠爱,容忍迁就他的错误,甚至当孩子出现打架、旷课、劫钱等严重问题时,他依然“宽容”。初三上学期,小申逃学后和几个“哥们”一起,9天时间里抢、骗了12部手机。
去年,北京市宣武区4名中学生曾将一名同学带到家中实施“肉体惩罚”。他们用特意找来的软鞋底猛抽脊背、用烟头烫舌头、逼着这位同学将一根筷子插入自己的肛门。北京市未成年法学研究会稽昆梅认为,家庭缺失、家庭暴力、爱的教育不到位是导致这4位学生心态冷漠、残忍的主要原因。
心理教育专家指出,中小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逐步成熟的时期,心理承受能力比较脆弱,也比较敏感。如果我们不能与之很好地沟通,不能理解他们、尊重他们,就可能给他们带来心理压力,使他们产生心理问题,严重的甚至会导致性格缺陷和自杀。
像抓教学一样抓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行政部门、师生、家长以及心理教育专家一致认为,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十分重要也十分迫切,学校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要像抓教学一样抓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建议,教育部要尽快出台政策,从课程设置、教师编制、人才培养、家庭教育、社区服务等多方面入手,加快推进新形势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首先,尽快对《未成年人保护法》加以补充和修改,增加有关心理健康条款。天津师范大学教授贾晓波说,1991年通过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在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与身心健康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时代的局限,没有对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维护作出明确规定,在保证法规落实的措施上缺乏具体规定。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从新时期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需要出发,应对这项法规进行必要的补充与修改,以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其次,要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国家课程计划。据记者了解,目前,国家虽然提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但是还没有列入课程计划,各地都是通过地方课程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没有根本保障。一些中小学校负责德育教学的教师建议,国家教育部门要修改现行中小学教学大纲,进一步改革课程设置标准,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纳入主课时。
第三,要解决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编制、职称序列、师资培训等问题。在调研中,许多学校校长和教师普遍反映,目前国家没有给学校心理健康教师的编制,也没有职称序列,心理教育专职教师是挤占其他学科的教师编制,兼职教师多由政治课教师和校医兼任。北京八中校长台锋建议,现在师范院校应该开设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提高师范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中小学要设立专门负责心理健康工作的机构,配备专职的心理教师,并应纳入到正规的编制当中。
第四,要特别加强各级各类中小学心理咨询室的建设工作。记者调查发现,北京八中开设了心理健康服务中心,有硕士生、本科生,还在外面请了专家做顾问,初、高中都有专门的房子和设备,很受家长和学生的欢迎。许多心理教育专家和学校师生反映,鉴于目前大部分学校没有设心理咨询室的现状,建议国家教育部门要作出硬性规定,推动各级各类中小学校加快建设心理咨询室的步伐。
第五,对因学校教育环境中的不良因素导致学生发生心理问题或障碍的学校,应追究负责人的管理责任;对因错误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式导致学生发生严重心理障碍及疾病的教师,要追究其教育责任,并按照问题的严重程度给予相应的行政处分。学校应对在职教师和新聘任的教师进行严格的心理鉴别,对那些有心理问题或人格缺陷的教师要坚决辞退,避免因教师自身心理不健康而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
第六,全社会动员,从家庭、社区、舆论宣传等方面共同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充分挖掘社会各界的人力、物力资源,在各地建立一套面向未成年人的心理服务系统,这套服务系统应包括:社会、社区、学校三级服务网络和电话、网络、面询、书信等多种服务形式。这套心理服务系统的作用是,在未成年人产生心理问题或发生心理危机时,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指导和帮助;各地卫生部门要逐步建立省、区(县)和基层单位未成年人心理卫生问题的了解、跟踪、研究和服务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