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上海5月16日电 记者近日从上海组织工程研究与开发中心获悉,这个中心开展的“组织工程皮肤的体外构建、低温保存和临床应用”项目,已经创造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人造皮肤”。
《解放日报》15日报道,一般烧伤和溃疡患者需要皮肤修复时,通常采用从患者自身采集皮肤、然后移植至受损部位的办法,但是被采集皮肤的部位会产生新的创伤。寻找和制造“人造皮肤”一直是临床医学上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上海组织工程研发中心发明的“人造皮肤”技术,只需从患者身上采集一块一元硬币大小的皮肤,就能在实验室里“培养”出满足临床要求的“人工皮肤”,消除了传统皮肤缺损疗法给患者带来的痛苦。
报道称,通过传统治疗手段无法修复的创伤,“人造皮肤”也可以弥补。项目完成人之一杨光辉博士介绍说,杭州一家医院上个月找到上海组织工程研发中心求援,他们在为一位头部皮肤受损患者完成自身皮肤移植后,发现患者头部大部分缺损虽已修复,但仍有细小的残余创面无法修补。多个修补方案失败后,这家医院将最后的希望寄托在“人造皮肤”上。这几天,研发中心用“人造皮肤”为患者实施了手术,补上了缺损。
据介绍,由曹谊林教授领衔的课题组历时数年,选取上百种材料进行试验,最后甄选出“壳聚糖”作为“人造皮肤”的基质材料。壳聚糖来源于虾、蟹的外壳,成本低廉,而且可以在人体内降解,被人体完全吸收,减少产生排异反应的可能性。目前,“人造皮肤”项目已申请发明专利4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