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會發現有些孩子特別小氣,不准其他小朋友動自己的東西,不願與其他孩子分享物品,這往往讓家長感到難堪。孩子在交往中的小氣行為,原因大致有以下幾種:
1、以自我為中心的心理特徵造成的。
小氣是孩子發展過程中的自然現象,是自我意識的本能體現。孩子對心目中一切物品常理解為是「我」的,從未感受到別人的需要。如「我的小床」、「我的玩具」、「我的……」
2、父母自身行為的影響。
如:鄰居來借物品,父母怕東西被弄壞而表現出的故意搪塞,無意中成了孩子的反面教材。
3、教育上的問題。
同伴交往時,孩子看中了同伴的玩具卻遭對方拒絕,因此,當別的小伙伴向自己借玩具時也表現出小氣行為,父母見後,卻給予一些讚賞,這樣,孩子的小氣行為便愈發嚴重。還有家長的無謂的「犧牲」,如:好吃的菜讓孩子先吃,好的水果讓孩子先挑……這在很大程度上滋長了孩子的自私心理,而一旦孩子出現小氣行為後,家長往往不分析原因便找出一個相當流行的說法:「家裡只有一個孩子,要是有兩三個孩子便知道分享了,長大就好了。」以此掩蓋自己教育的失誤。
對於孩子的小氣行為,家長必須探究原因,「對症下藥」。樹立正確的教子觀,教育孩子做到:
學習分享。
首先要從家庭中做起,使其懂得好東西應該大家分享。當家裡來客人時,可有意識地讓孩子幫助「招待」客人,如拿糖果給大家吃或拿玩具請小客人玩等。其次,家長應多給孩子與同伴相處的機會,讓他帶著玩具和同伴交換著玩,增加其與同伴分享的經驗。
學習贈與。
可常常鼓勵孩子把舊時的物品(玩具、衣物等)贈與鄰家的弟弟、妹妹或捐給孤兒院的孩子們,也可在節日裡,讓孩子向同伴贈送禮物,從中體會愉悅的感受。另外,家長應正確給孩子以適當的鼓勵,如孩子有好玩具、好東西懂得分享時,家長應給予及時的肯定、讚許,孩子將會逐漸改掉小氣的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