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新西兰新闻·旅游·生活·资讯大全。新西兰房地产。Information network of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Study and Living in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New Zealand Properties.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频道 > 日常保健

危害数千年 祸害中国千万人的疾病为何消失了

   人气: 2822    日期: 2019/9/30

地方病是由生物地球化学因素、生产生活方式等原因导致的呈地方性发生的疾病。

在我国,地方病重点地区与贫困地区高度重合。现在,诸多数据表明,我国地方病防治形势已经发生根本转变。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地方病防治史,就是一部民生改善史,将社会进步、健康提升的成果纤毫毕现。”

今天,库叔带来《瞭望》6篇地方病的专题报道。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瞭望”,原文首发于2019年9月9日,标题为《70年,哪些地方病被连根拔起了?》。




▲ 河北省邯郸市涉县神头乡前宽嶂村,乡村医生李双荣(左二)上门为老人做检查(2018年8月15日摄)王晓摄

1

制胜地方病

1.克山病:

克山病是一种原因未明的地方性心肌病,全部发生在低硒地带,多发人群为生育期妇女和儿童。其中,北方病区急型克山病以生育期妇女多发,南方病区亚急型克山病几乎全部发生在儿童,特别以2~7岁幼儿多发。

克山病与膳食营养关系密切,膳食结构单一、营养低下和低硒可使发病增加。

克山病是可以预防的,如提高生活水平,改善膳食结构,增加营养,减少发病诱因。大面积预防可投放硒盐,小面积预防可投放硒片。

2.大骨节病:

大骨节病是一种地方性、多发性、变形性骨关节疾病。在我国分布范围大,主要发生在黑、吉、辽、陕、晋等省。该病发病主要在儿童期,发病早期骨关节疼痛,手指弯曲或指末节下垂。

大骨节病发病与居住环境易导致粮食中致病因子超常聚集、生活水平低下有密切关系。致病因子初步认定是真菌毒素和硒营养不良。

大骨节病重在预防。

3.碘缺乏病:

碘缺乏病是由于外环境缺碘,造成人体碘摄入不足而发生的一系列疾病的总称。

我国大部分地区外环境(水、土壤等)几乎都缺碘。外环境缺碘的现状很难改变,如果停止补碘,人体内储存的碘最多能维持2~3个月,故需长期坚持食用碘盐。

碘缺乏病可以预防,最简便、安全、有效的预防方式是食用碘盐。

4.地方性氟中毒:

地方性氟中毒简称地氟病,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中,人体通过饮水、空气、食物、茶等介质摄入过量氟而导致的全身性慢性中毒病变。

地氟病是一种地球化学性疾病,在我国大陆分布广泛,主要流行于贵州、陕西、甘肃等省,一般分为3种类型,即饮水型、燃煤型和饮茶型。

地方性氟中毒主要表现为氟斑牙和氟骨症。氟斑牙表现为牙齿表面失去光泽、出现粉笔样白色、黄色或棕色,严重者出现缺损。氟骨症表现为骨关节疼痛、变形、功能障碍,严重者丧失劳动能力甚至瘫痪。

目前尚无治疗地方性氟中毒的特效药物,主要依靠预防,减少机体对氟的摄入,改善生活条件,增强机体抵抗力。

地氟病病区儿童应避免使用含氟牙膏。

5.地方性砷中毒:

地方性砷中毒简称地砷病,是居住在特定地理环境条件下的居民长期通过饮水、空气、食物摄入或吸入过量的无机砷而引起的以皮肤色素脱失和(或)过度沉着、掌跖角化或癌变为主的全身性慢性中毒。

地砷病是一种地球化学性疾病,该病病区(包括高砷区和潜在病区)在我国大陆分布广泛,如内蒙古、山西等。主要分为两种类型,即饮水型和燃煤型。

地砷病目前尚无治疗的特异性有效药物。治疗原则一是驱砷治疗,促进体内毒物排出;二是对症综合治疗。

6.血吸虫病:

血吸虫病是由裂体吸虫属血吸虫引起的一种慢性寄生虫病,主要流行于亚、非、拉美的73个国家,患病人数约2亿。血吸虫病主要分两种类型,一种是肠血吸虫病,主要为曼氏血吸虫和日本血吸虫引起;另一种是尿路血吸虫病,由埃及血吸虫引起。我国主要流行的是日本血吸虫病,分布在湖南、湖北、江西等地。

7.包虫病:

又称棘球蚴病,是细粒棘球绦虫的幼虫感染人体所致的疾病。该病为人畜共患病。狗为终宿主,羊、牛是中间宿主;人因误食虫卵成为中间宿主而患包虫病。我国包虫病主要分布在西藏、四川、新疆等地。

3

黑龙江:勇克克山病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潘莹

作为我国消除碘缺乏病最难攻克的堡垒之一,新疆已实现95%的县(市、区)消除碘缺乏病的阶段性目标。

碘缺乏病是由于自然环境碘缺乏造成机体碘营养不良所表现的一组疾病的总称,包括地方性甲状腺肿大(地甲病)、地方性克汀病(地克病)等。碘缺乏病影响人类健康,特别是会损伤儿童脑发育,让儿童智力受损,是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我国有世界上已知范围最大的水源性高碘地区,但仍是一个自然环境普遍缺碘的国家。既往调查表明,我国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除上海外)均有不同程度的碘缺乏病流行。

科学补碘益智,健康扶贫利民。新疆在防控碘缺乏病中做对了什么?

“碘缺”之痛

新疆“碘缺”的历史十分久远。

早在清末,到过新疆的外国探险家斯坦因等人就注意到南疆居民的甲状腺肥大。《马达汉西域考察日记(1906~1908)》亦记载:“叶尔羌人开玩笑说,真正的叶尔羌人脖子上必须有一个瘤。”

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疾控中心提供的资料,碘缺乏病病区主要分布在和田地区、喀什地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克苏地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以及吐鲁番市等地。

一般认为,环境缺碘是新疆碘缺乏病流行的主要原因——“三山夹两盆”的新疆远离海洋,第四纪地层分布广厚,水源补给基本靠冰川,因而土壤、水系的含碘量甚微,是严重缺碘地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疾控中心地病科科长张玲介绍,新疆境内水的含碘量一般为1~4微克/升,土壤含碘量一般为10微克/千克,属于严重缺碘地区。这意味着,历史上自古至今,碘缺乏病一直是新疆当地分布最广、危害严重的地方病之一。

医务工作者在新疆部分重病区开展的调查显示,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展碘缺乏病防治之前,新疆重病区居民的甲状腺肿大率(俗称大脖子病)超过80%,只能从事简单体力劳动的智力低下者占居民总数的20%~30%,无劳动能力的地克病患者占居民总数的2%~5%。

阿克苏地区是新疆碘缺乏病重病区之一。新中国成立初期,阿克苏地区拜城县大宛其乡的病情状况十分严重,地甲病患病率高达70%,地克病患病率为13%,个别重病村的痴呆、聋哑患者占人群的1/6。

阿克苏地区拜城县卫生监督所所长杨国平曾长期在该县地病办工作。他告诉本刊记者,十多年前,他们到各乡村仍能见到不少老年人患有大脖子病,而且几乎每个村都有几户因缺碘造成的智力障碍者。“入户调查时,看到有的家庭有多个小孩都得了地克病,面容、手脚抽搐,无法行走,连家人都不认识,令人难过。”杨国平说。

“土盐”退出

为防治碘缺乏病,新疆探索尝试在碘缺乏病危害严重的地区,开展以普及碘盐为主、其他补碘措施为辅的综合防治工作,为消除“碘缺”不断求索。

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疾控中心介绍,新疆自上世纪60年代起就开始采用食盐加碘预防“碘缺”,同时辅助以碘片剂、土盐水加碘、口服碘油丸、加碘茯砖茶等多项措施。

据本刊记者了解,1985年,全疆已建立25个加碘盐生产工厂,财政每年拨款30万元用于生产碘盐的补贴。至1989年底,全疆碘盐普及率已达50%。

1996年,新疆更把消除碘缺乏病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提高民族素质的重大问题列入议事日程,确定以普及食用加碘盐为主要干预措施的预防控制碘缺乏病的防治策略。至2005年,食用加碘盐已在南疆部分县和北疆各主要盐厂大批生产,覆盖新疆70%的人口约1330万人。

就在新疆大力推广碘盐之时,南疆一些地区由于岩盐、滩盐资源丰富,居民极易自采自食,碘盐的推广和防治进程受到干扰。

据杨国平介绍,拜城当地是山区,岩盐含量大,很容易就能采挖到,因此,尽管政府一直大力推广普及碘盐,仍有不少农牧民沿袭传统,食用这种不花钱的“土盐”。

十多年前,在南疆乡村采访时,本刊记者也能在老乡家的灶台旁见到“盐葫芦”——盛装土盐和水的混合液的葫芦,在做饭需放盐时,主妇们就浇洒这种土盐和水的混合液体。

为突破南疆推广碘盐的困难,新疆紧密结合“健康新疆”建设和“全民健康体检”工程,通过电视、网络等多个平台,开展碘缺乏病防治知识宣讲活动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努力提高群众防治知识知晓率。

与此同时,新疆自2007年起,由自治区财政对碘缺乏病重点地区贫困农牧民食用加碘盐实施价格补贴措施。截至目前,新疆共投入3.07亿元,向农牧区免费发放了15.9万吨碘盐,3406.09万人次从中受益。

如今,南疆农牧民对碘缺乏病防病意识不断提升,“盐葫芦”几乎退出历史舞台。在和田地区墨玉县普恰克其乡,本刊记者看到麦丽凯萨依普·忙苏尔家的厨房橱柜里摆放的是政府发放的碘盐。她说,过去不知道碘盐的好处,大家都用土盐泡过的水做饭、煮肉、烤馕,后来通过干部们组织一次次宣传活动,她了解到缺碘会导致克汀病、大脖子病,还会导致小孩子天生智力缺陷,就使用加碘盐了。

另据本刊记者了解,通过采取以食盐加碘为主的综合防控策略,开展碘缺乏病监测,重点人群应急补碘,落实碘盐价格补贴政策,做好科学补碘知识宣传等有效措施,新疆从2009年起合格碘盐食用率保持在90%以上,居民碘营养维持在适宜水平,重病区范围逐渐缩小,巨大型甲状腺肿大已很难看到,碘缺乏病的流行强度及严重危害都大幅度降低,保持了基本消除碘缺乏病危害的状态。

杨国平说,经过经年累月的宣传,目前拜城县碘缺乏病的防控效果不错,拜城县农牧民对碘缺乏病防治知晓率在95%以上,碘盐使用率达98%以上。“作为全国重病区,可以说,拜城县防治碘缺乏病的阶段性目标已经完成。”

消除“碘缺”,消除贫困

南疆四地州既是新疆主要的碘缺乏病分布区,也是国家确定的“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之一。新疆提出到2020年底,实现持续巩固和消除碘缺乏病危害的防治目标与脱贫攻坚任务同步完成的总目标。

为确保全民健康奔小康,按期实现消除碘缺乏病规划目标,新疆将碘缺乏病防治与健康扶贫紧密结合,纳入《自治区健康扶贫三年攻坚实施方案(2018—2020年)》和《关于坚决完成南疆四地州深度贫困地区健康扶贫任务实施方案(2018—2020年)》。

为做好相关工作,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卫生健康委联合相关部门印发《自治区地方病防治专项三年攻坚行动方案(2018—2020年)》,确定目标任务,提出具体措施,重点抓好碘缺乏病监测,重点人群应急补碘,做好科学补碘知识宣传和督导评估等工作。

在张玲看来,目前新疆的碘缺乏病防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但由于各县(市)居民经济、教育水平和防病意识不均衡,伽师县、阿克陶县、和田市、于田县等部分县(市)的孕妇群体还存在碘营养不足的问题,这4个县(市)未能实现消除碘缺乏病的阶段目标。

自治区卫生健康委有关负责人表示,未来新疆将进一步明确新时期疾控工作的重点,把有效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作为脱贫攻坚的重点,突出重大传染病防控和地方病防治工作重点,提升工作质量。继续巩固提高碘缺乏地方病防治工作成绩,保持以食盐加碘为主的综合防控策略,为如期实现2020年让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目标,提供有力、有效的健康扶贫医疗保障。

新疆,将为消除碘缺乏病而继续战斗。

5

四川:高原灭虫记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高皓亮 林浩 袁慧晶

血吸虫病是新中国遭遇的一个重要地方病,也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1955年冬,毛泽东同志发出“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的号召。

1958年6月,江西余江在全国取得第一个以县为单位根除血吸虫病的伟大胜利,在全国血吸虫病防治战线插上了“第一面红旗”。毛泽东同志看到报道后欣然命笔,写下名篇《七律二首·送瘟神》。

70年后,《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近日重走余江看到,这片插上血防“第一面红旗”的土地,不仅送走了肆虐数百年的“瘟神”,更在新的疫情面前继续弘扬血防精神,将新的血防策略推向全国。

一项30余年无人领走的奖励

江西省鹰潭市余江区中国血防纪念馆内,86岁的邓梅女有时会来这里,看一张60多年前的照片,照片上的人面黄肌瘦,最显眼的是高高鼓起的肚子。

20世纪50年代,邓梅女所在的原余江县血吸虫病十分猖獗。1956年初,余江首创“开新填旧、裁弯取直、土埋灭螺”办法,探索出山丘型流行区结合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消灭钉螺的防治经验。

1958年6月,余江县率先根除血吸虫病的奇迹经新华社报道后闻名于世。余江的血吸虫病防治经验也由此成为全国的样板。

在当时的余江县倪桂乡西坂农业社里,新华社记者刘光辉采访了从“瘟神”手中抢救过来的女社员邓梅女。当时这个不到30岁、脸上黑里透红的农村妇女手上抱着婴儿,高兴而激动地向刘光辉讲述了她的家庭变化:人长胖了,肚子变小了,走起路来轻快方便,参加劳动有了劲,随着生活的改善,家庭里开始有说有笑了。

“男不长、女不育”是血吸虫病当时给人们带来的最大威胁。邓梅女怀中抱的婴儿是她的大儿子金品堂,因为治好了血吸虫病,她成为疫区第一位怀孕生子的既往血吸虫病患者。

60多年后,《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在余江区邓埠镇西畈港边村再访邓梅女一家,曾经生活在“瘟神”肆虐、生不出孩子恐惧之下的老人,现已是一个四世同堂大家族的长者。

曾经的疫区——余江平定乡蓝田村,如今绿荫联排掩路,水稻随风摇曳,老人们倚着树荫纳凉聊天,孩子们绕着巷弄嬉笑打闹。

79岁的蓝田村村民吴振才精神矍铄,硬朗的身体让人察觉不到他曾深受血吸虫病困扰。回忆起那段往事,吴振才眼睛里有挥之不去的忧伤:“当年,田地里长满了野草,房屋塌陷破败。同村不少村民患有血吸虫病,大都面黄肌瘦,肚大如鼓。”

岁至古稀的蓝田村村民宋接富对当年的记忆还有饥饿:“得了病种不了田,怀疑有血吸虫的田也不敢种,一亩能收个几十公斤粮食就不错了。”

从“瘟神”手中获救重生的人们,把血防当成终身事业。自1958年起,余江组织大批党员干部投身到巩固血防一线,组建起了100多支查螺服务队伍,这些队伍或行走在田间地头、深入水塘沟渠查螺排螺;或上门入户宣传防病灭虫知识……党旗飘飘,作为党员“查螺标兵”,邓梅女就是其中一员。

“‘瘟神’不会再来了。”邓梅女老人笃定的回答背后,有一项30余年无人领走的奖励——1986年,原余江县政府发出第一个查螺奖励通告,凡在本县境内发现钉螺者,奖励人民币30元,2004年奖励标准提高到每只300元,2017年7月又将奖励标准提高到1200元,至今无人来申领。

“征兵先进”背后的公共健康水平

让余江人骄傲的不止血防“第一面红旗”,还有连续60年输送高素质兵员这面征兵先进“红旗”。而能持续输送高素质兵员,某种程度上代表了该地区公共健康水平。

自1958年消灭血吸虫病后,余江60年间已累计向部队输送合格兵员10993名。即使是在全国征兵形势严峻的年份,当地报名参军人数也远超任务数,好中选优并无压力。在这片土地上,“连送四子入伍”“一家四代从军”“承兄遗志报国”“连续六年应征”等事迹广为流传。

平定乡曾是血吸虫病肆虐的重灾区,从平定乡蓝田村委会竹院张家村走出的张国栋,1958年9月报名参加飞行学员的选拔,作为一名从死亡线上拉回来的血吸虫病治愈者,老师和同学们都担心过不了体检关,然而,经过在学校、在地区、在省里等地的严格连环体检,他在众多应检的同学中脱颖而出被招收为空军飞行员。

如今平定乡双鱼村村民万殿清膝下的4个儿子全部活跃于军营。老人告诉记者,是党领导人民兴修水利、消灭血吸虫病,疫区群众才得以身体健康、生活幸福,让孩子们参军卫国,这才对得起党和政府。

从血防重灾区到征兵先进村,这样的变化在余江并不少见。邓埠镇西坂村曾是血吸虫肆虐的重灾区,当年全村近一半人口感染血吸虫病,村民邓发亮的兄妹都因之离世,他在党的关心下治愈了血吸虫病。为回报党恩,邓发亮积极鼓励支持后一辈参军报国、练好本领,2018年他的孙子报名参军应征入伍,圆了他多年的心愿。

60年来,西坂村先后有206名青年投身军营。“连续两年村里送的新兵都是大学生,高中生已经没有竞争力了。”民兵营营长邓仟林说,每年村里只有两三个征兵任务,但报名的有二三十人。今年征兵季还没到,刚参加完高考的儿子和班里两个同学已经向他表达了参军意愿。

当兵为报恩,这是血吸虫病疫区群众获得重生后对党和国家朴素而真挚的情感,折射出“瘟神”送走之后,广大群众切切实实获得的健康。

邓梅女的孙子金勇经营着一家农药店,除了销售农药,还帮人喷洒农药。和奶奶当年脚踩泥水劳作不同,如今的金勇只需站在田埂上,即可操作无人机喷洒农药。

对血吸虫病疫区而言,从田间水里到田埂上的一跃,是血吸虫病防治的关键一步。

余江的这一跃,与血吸虫病疫情的变化密切相关——进入21世纪,江西省一些地方尤其是鄱阳湖地区血吸虫病疫情出现回升。

血吸虫病的防治策略也随之调整——2005年,江西省实施耕牛淘汰、以机代牛、封洲禁牧、改水改厕、草洲开发利用、产业结构调整等控制传染源措施,成功探索了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2006年,在余江召开的全国血防会上,这一综合防治策略被确立为新的血防策略,向全国推广。

从2015年开始,余江加强农业发展现代化、基础设施标准化、公共服务均等化、农村治理规范化等工作。在平定乡蓝田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实施,使村内“田成方,渠成网”,已成为余江重要的血防文化游览区、乡村振兴的典型区。

余江人民不仅送走了“瘟神”,更把“财神”请进了家门。宋接富说,村里环境秀美,道路通畅,乡村旅游日渐红火,他正盘算着把自家的小洋楼改造成民宿。“每年都有固定的收入,用钱的地方不多,生病住院有报销,小病治疗就在家门口。”


手机版


免责声明:本文所载资料来源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在澳纽网上发表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仅供参考,澳纽网对使用该资料所导致的结果概不承担任何责任。



上一篇:合理看待手淫 82%的英国人认为应该教手淫
下一篇: 身体细胞每7年就更新?精子和大脑细胞寿命大不同(图)


[健康文章搜索]
新西兰房地产

新西兰房地产,新西兰华人中介

 
  © 2024 澳纽网
关于本站 - 联系我们 - 意见反馈 - 广告服务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