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食住行,房子排在第三位。但衣食无忧,也不过温饱,居有定所,小康之路才算有了起点。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虽然没有说到房子,但有门可开,柴米油盐才有地方摆放,日子才叫日子。
中国人对房子,有一种近乎偏执的狂热。这几年传统复兴,山西票号老板们的大宅,成了最热门的景点。专家们热衷的是建筑艺术,游客心里想的,却可能是“N院点灯……”和响锤轻敲姨太太脚底而发出的暧昧声音。
游逛在这样的大宅之中,我想到的却是一只强壮而又勤劳的兔子。按照讲解员的说法,所有这样的大宅,都是随着主人的发财而一点点扩张而成,所以才呈现出最终这种细节考究但布局错综的格局。
不要说今天的游客一定会在没人指点的情况下迷失,就是当年的老爷,如果没有丫鬟的导引,说不定也会在远赴“N院”的跋涉途中走失。这样的大宅和一只老兔对自己的洞窟有着极其相似的经营过程,却和狮子老虎那种到处淋几滴尿就算划定势力范围的做法,恰成极端的对照。
与这种无限扩张的做法相对,中国人对房子和空间有另外一个方向上的执著。
刘恒写的《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是这种执著的最生动写照,那种在狭小空间“摆”生活的本事,一定是中国人的独门绝技。而我的一位长辈,则以自己的真实故事,对这门绝技进行了精彩的演绎。十年前他首次搬家的时候,应招而来的搬家公司不得不一个电话接一个电话地,把公司可以临时调动的汽车全部陆续招来。最终从一套老式的两居室单元里掏出的东西,装满了7辆加长130卡车,以致把见怪不怪的搬家公司经理,也惊得目瞪口呆。至于这7卡车东西原来究竟如何在那套狭小的房子里存身,连它的主人也弄不明白。
而这件事情留下的“后遗症”是,在随后的十年间,无论他怎样不断搬家、扩张住宅,以致实现了真正的“三窟”,却还是改不了在所有住宅的所有可能的角落里,增添隔间和壁柜、吊柜的习惯。如果没有对过去空间极度紧张状况下的生活的了解,这种对空间的敏感和贪婪,就显得无法理喻。
但对于曾经被强行压制在低于人道标准的狭小空间里的人们来说,“大大大……大房子”是一种因为突然得以伸展而无限膨化的心理需求,这和一粒被压制在狭小空间还不断被加热的玉米,突然被释放出来爆成米花的过程,大致相同。现在这种连“经济适用房”也要安排50平米客厅的风潮,只能用“空间恐惧”反弹所引发的“空间贪婪”才能解释。
所以,在对开发商一贯怀疑的基础上,我对他们所称的“真实需求说”也持强烈的质疑态度。建立在“空间贪婪”基础上的需求,即使不是泡沫,也有些“疑似”米花。
上一篇:从生物学角度读懂男人 |
下一篇: 日用商品健康杀手大曝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