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前應東區一所小學校長要求﹐給他數十教職員上了兩小時的中國傳統文化課。當講到‘孝’
(filial,piety)乃中國傳統美德之首時﹐那些金髮碧眼老師﹐無不感到莫明其妙。我自得大費唇舌為其解釋一番。也難怪﹐崇尚人權平等主義的老外壓根兒就沒有‘孝’的概念﹔那知‘孝’乃中國文化特質﹖﹗我國<八德詩>中的‘孝’詩曰﹕
孝順原為百行先﹐人忘根本罪滔天﹐前行後效兒孫樣﹐孝敬雙親福祿綿。
而<醒世歌>中對親恩孝行也有詳盡描寫﹕
父母不親誰是親﹐不重父母重何人﹖你重父母十六兩﹐你兒重你還一斤。
千兩黃金萬兩銀﹐有錢難買父母身。父母那有百歲壽﹐要在生時順親心。
在生之時不敬重﹐死後空勞拜孤墳。父母恩重難報答﹐必要孝道才是人。
和顏悅色並� 話﹐要使父母長歡欣。回想養你到成長﹐千辛萬苦皆親恩。
勸君趁早行孝道﹐定保兒孫世代馨。
父母對子女關愛要有理性﹐然子女對父母孝順同樣要理性化﹔否則一味盲從‘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 ﹐或像二十四孝故事中的‘埋兒奉母’ ﹑ ‘嘗糞憂心’ ﹑‘臥冰求鯉’等﹐就未免流于‘愚孝’ 了。畢竟﹐人活于世不只為‘孝’一件事﹔否則﹐人生就未免太不完整了。
西方國家的年青人﹐未滿十八歲已經迫不及待遠走高飛﹐離家自住。有良知者或會于週末回家探親﹐或于父母生日﹑喜慶節日時共聚天倫﹐聚集一番﹔否則離家後久疏音信也是常情。由于長者大都得到社會福利照顧﹐退休後也多住進老人院或獨居﹔于西方人而言﹐這都是理所應當的事﹐更不奢想子女能承歡膝下﹑反哺照顧。因此父母子女之間兩不相欠﹐也就不存在‘孝’與‘不肖’的問題了。
記得小時候曾唸過一首兒歌﹕
‘隔窗望兒兒餵兒﹐好似當年我餵兒﹐今朝我兒來餓我﹔明日他兒餓我兒。’
歌中描寫一位被兒子虐待餓食的老者﹐痛心疾首預測他日兒子也被孫兒虐待的情況﹔極富佛家因果報應寓意﹐悲觀且發人深省。也曾� 過一個<木碗>的小故事﹕
一個三代同堂的木匠之家﹐祖父﹑母因年老氣衰﹐手腳不靈﹔吃飯時總會打破飯碗。兒子看不順眼﹐就向老人家吆喝﹔媳婦在旁也附聲責罵他們“不會做﹑只會吃﹐吃又吃不好﹐只會打破碗”。
小孫兒看在眼裡﹐覺得祖父﹑母真可憐。後來兒媳變本加厲﹐索性不讓兩老同桌進食﹔並以破缺食具盛剩飯﹑殘羹給老父母吃。小孫兒心裡難過之餘﹐更替祖父﹑母不值。一天﹐他悄悄跑到父親木工房去﹐忙著打造兩個木碗。媳婦看到﹐滿心高興誇他年紀輕輕﹐就懂做手藝﹔誰料小孫兒卻一本正經回答道﹕“我做這兩木碗是留給你和爸爸將來老的時候吃飯用的。”媳婦� 了那話後很慚愧﹐良心發現﹐趕緊跑到公婆跟前跪倒求饒。從此一家五口﹐天天快快樂樂同吃飯﹐和和氣氣過生活。
這故事一直深深感動著我﹐在香港教學時也常講給學生� ﹔教導他們應尊敬祖父母﹐孝順父母親。後來有了孩子﹐在他們小時候睡前也總重複講述。自己也以身作則﹐週日必定攜子歸寧﹐與雙親共聚天倫。
唐代詩人白居易因喪母傷懷而寫成的<慈烏夜啼>﹐感動世人無數﹔至今仍膾炙人口。詩曰﹕
慈烏失其母﹐啞啞吐哀音﹐晝夜不飛去﹔經年守故林。夜夜夜半啼﹐聞者為沾襟﹐
聲中如告訴﹔未盡反哺心。百鳥豈無母﹐ 柂毎г股瞟o應是母慈重﹔使 柋蝗巍�
昔有吳起者﹐母歿喪不臨﹐嗟哉斯徒輩﹔其心不如禽。慈烏復慈烏﹐鳥中之曾參。
烏鴉因此而得‘孝鳥’美名。詩人藉吟讚慈烏孝順以抒發自己喪母之痛﹐並借‘鳥中之曾參’痛斥不孝子女。有人認為﹐只有受過高深教育者才懂得孝行之道。古代官員﹐若不能對父母晨昏定省﹐就被視為罪不可恕﹑大逆不道之輩﹔而現代人要是因自己學問﹑地位高于父母而蔑視﹑虐待雙親者﹐也屬忤逆不肖之徒。可放眼天下﹐當今多少有高深學問者卻對其父母不恭﹑不敬﹔漠視孝行﹐說來何其諷刺﹖﹗
更多
爽谈人生 - 阿爽
文章
|
|
|
新西兰林爽老龄题材闪小说赏析 |
|
2022虎年特輯(二) |
|
2022 虎年特輯 (一) |
|
新西兰亚裔脑退化症患者缺乏服务 |
|
送牛迎虎話環保 |
|
桃花園陶朗雅遊記 |
|
疫情抑鬱症 |
|
全球华人女性反家暴题材征文 |
|
暢遊豪域寨子山(Howick Stockade Hill) |
|
前塵往事話激流島 |
|
冷鼻子的土地紛爭 |
|
紐西蘭新任的紋臉女外交部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