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為澳門社會科學學會會員;澳門緬華互助會青委會常委
一. 摘要
碉樓是台山僑鄉的標誌,也是保衛華僑生命財產安全的衛士。時至今日,他們依然英勇地守衛著這片土地,守衛著在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們和那遠渡重洋歷經千辛萬苦才歸來的遊子。碉樓的本身就是一部濃縮的華僑史,記錄了華僑的起源、出洋的經歷、海外的生活、落葉歸根的思想、動盪不安的年代、僑鄉的發展……是祖先們留下的一份珍貴瑰寶,是一種發展文化的啟蒙,是一種崛起思想的折射,更是華僑歷史文化的豐碑……
二. 前言
廣東省台山市位於珠江三角洲西南部,總面積3286平方公里,市內人口98.92萬,但旅居海外及港、澳、台等92個國家和地區的台山籍鄉親有130多萬,因此素有“全國第一僑鄉” 之美譽。海外鄉親回到家鄉的標誌就是在台城的碉樓前照一張相,倍感親切。因為碉樓是世上獨一無二的,是五邑地區的特色,是融合了古典歐洲建築風格和中國傳統建築藝術於一體的具有居住性與防禦性功能的建築物。
在台山青蔥的田園間,隨處可見一座座碉樓相映期間。它們主要由鋼筋水泥、青磚、泥和石頭建造,平面呈方形或矩形,樓高三四至六七層不等。牆身厚實挺拔,門窗小而堅固,鐵門鋼窗,內部樓梯陡而險,牆壁或頂層四邊開有槍眼,樓頂設有瞭望台,登高遠眺,可以對四周實行全方位的監控。有些碉樓還配備了槍械、火炮、石塊、銅鐘、警報器、探照燈等器材裝置。如此特殊的建築格式以及武器裝備,便可對當日的歷史窺探一斑:碉樓的背後定格了一個個榮辱悲歡的故事,見證著華僑們一個多世紀來的風雨滄桑。
三.
碉樓文化的形成
世界上中西文化交匯的地方有很多,如香港、澳門、唐人街等,但只有五邑才有碉樓。碉樓的蓬勃興起,以及最終形成今天的壯觀景象,反映出那個時代的社會形態,是當時社會的縮影。
台山瀕臨南海,海岸線長,唐宋時期便有涉外交往。1848年美國西部的加州發現金礦,
1850年澳洲發現金礦,1862年7月美國國會通過建築太平洋鐵路法案等事件造成投資開發需要大量勞動力,於是帝國主義通過人販子誘騙大量五邑貧民去當勞工。自鴉片戰爭後,還因自然災害,兵燹禍亂,朝代更替等原因,使得大量華工離鄉背井,飄洋過海,尋求生存。被販賣的“豬仔”、被迫漂流的遊子受盡種族歧視,在極惡劣的環境下幹著苦力活,還被當地政府殘酷盤剝。他們在辛勤勞動,省吃儉用下積累了一點錢財,終於等到不平等的契約到期後,才回到家鄉置田立宅,舉辦婚姻大事,建立根基。移民潮過後,進入民國時期,台山地區的僑匯增多,但戰亂頻繁,匪患猖獗。當地的匪幫認為“金山伯返鄉,荷包腫漲”,富有的“金山伯”家眷很自然地成了土匪劫掠的目標。從1916年至1926年,台山社會是盜俚氖澜纭涊d ,廣海地區被俜朔贌迩f24條、房屋1114間、碉樓25座;受劫村數57條,受劫戶數2501戶,被擄人數646人,殺害人數38人。其中僑戶、僑眷是主要的受害者。【1】
上個世紀的二三十年代,不少華僑為了生命財產安全,於是捐資興建了反映他們居住地建築風格和風情,又溶入故鄉傳統建築藝術,具防洪防匪與居住功能於一體的“中西合璧”式小碉堡。台山市碉樓建築的全盛時期,有碉樓2000多座,遍佈台山的每個角落,現有1000多座,保留完好無損的有626座。【2】台山碉樓數量眾多、風格多樣,有廊樓式、裙樓式、巴羅克式、哥特式、羅馬式、古堡式、西班牙式等,一般屹立在村頭、村中或村尾。時至今日,在三合、都斛鎮的碉樓近百座,台城、水步、四九、鬥山、廣海的碉樓也較多。許多鄉村都有好幾幢碉樓,比如三合鎮燕溪村就有6幢碉樓成一直線矗立在村中,蔚為壯觀。四九的福臨樓,高9層,鋼筋水泥建築,是台山碉樓中最高最偉岸的一座,有“台山第一樓”的美譽。【3】碉樓格式的多樣化反映了華僑的僑居國建築特色,也反映出鄉人為求生路已漂流到世界各地。碉樓建築的全盛時期也便是華僑史上最動盪不安的年代。碉樓的形成是台山僑鄉的必然發展,也是華僑文化的重要體現。
碉樓在向我們訴說著什麼?炫耀財富?華僑的血淚史?動盪不安的年代?家園的捍衛與思想的崛起?西方建築風格的學習?還是華僑歷史文化的豐碑……
四.
華僑文化的發展與各式的“碉樓”
碉樓是僑鄉標誌性的建築,既具有濃郁的西方建築文化風格,又融入嶺南建築特色;既具有很高的保衛性質,又體現了設計者和樓主唯美為美、以實用為本的設計理念。隨著社會的穩定,碉樓已失去她的防禦價值,台山民居也相繼出現更華麗,更適宜居住的洋樓。但碉樓是祖先留給我們的一份舉世無雙的珍貴遺產,是一次思想的啟蒙,是對社會現狀不公的反抗,是對西方文化的主動吸取,是對發展與繁榮的渴求。
台山華僑以“敢為天下先”的精神,創造了許多中國第一,許多各式的“碉樓”為推動中國工業建設和文化教育事業,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台山三八鎮沖雲村人鄺其照,1881年出版中國第一本英文字典《華英字典》和中國第一本《英文成語詞典》(“A
Dictionary of English Phrases With Illustrate sentences”);台山上澤平洲村人陳耀真(1899-1986),於1934年創辦中國第一家眼科研究和治療機構——中山眼科中心。他是中國現代眼科科學奠基人;台山斗山鎮美塘村人陳宜禧(1845-1929),於1906年主持修建中國第一條用中國人的資金和技術築成的民營鐵路——新寧鐵路;中國第一所華僑捐建的小學——成務學校,於1909年3月15日在台山端芬開辦;中國第一所華僑捐建的中學——台山一中於1926年5月24日舉行新校舍開幕典禮;中國第一個通電的鎮是台山縣新昌埠,1914年在東河福祿橫街成立光昌電燈公司發電等等。【4】隨著華僑們的進步與貢獻,台山文化由一個保留了廣東音樂、台山曲藝、浮石飄色、台山民歌、汶村書畫、舞龍舞獅、平洲元宵習俗等的鄉村文化轉變成帶有濃郁歐美特色的僑鄉文化。兩種文化的融合,形成了台山獨特的人文生態環境。
華僑漂流到國外,人生地不熟,語言不通,受盡苦,吃盡虧,深刻感受到在家鄉興辦教育事業,是使後代知書識字、擺脫愚昧落後,是使家鄉興旺發達的重要措施之根本。華僑授鄉人予“魚”的同時更授鄉人予“漁”。自辛亥革命截至新中國成立前,台山華僑和港、澳同胞不斷地捐資回來,在台山城鄉各地興辦起八十六所學校。其中中學八所,小學七十八所,推動了台山教育事業的發展。【5】新中國成立後,社會相對穩定,為華僑回鄉建設發展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平台。1957年,國務院頒佈了《華僑捐資與興辦學校辦法》,調動了華僑愛國、愛鄉的熱情和捐資辦學的積極性。就1978年~1989年間,新建、修建、擴建學校471所,建築總面積達43萬多平方米,其中設立有獎學獎教基金會的學校有124所。【6】改革開放以來,台山市積極發動華僑以及港、澳、台同胞捐資和社會集資辦學,加強校舍、設施、設備建設,新建、擴建學校269所,總建築面積72萬平方米,並投入大量資金擴充教學設備,不斷改善辦學條件。台山市現有電視大學1所,普通中學15所,中等師範1所,中等專業學校6所,職業高中13所,獨立初中68所,小學428所,幼稚園81所。【7】華僑們也在醫療衛生、體育鍛煉、文化藝術、交通咻數阮I域慷慨捐資,興建大樓,增設設備,招收學員,傳播新科技、新文化,為台山經濟的發展,社會的和諧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堅固的碉樓可以防禦俜说囊粫r進攻,但並不能永保太平。社會的穩定,才能使自己有個安全、穩定、舒適的回歸地。然而思想的進步,祖國的繁榮富強與華僑們的命呦⑾⑾嚓P。因此,華僑們如此積極地發展教育事業,發展科技產業,發展醫療衛生,從而發展國民經濟,促進僑鄉的經濟騰飛。
五.
碉樓的現代意義
碉樓仿佛一位穿著盔甲的武士,盡責地守衛著這片土地,守衛著在這土地上生活的人們。台山的碉樓一直都以防禦、防護而的存在,但在今日國泰民安的社會,碉樓已失去了其防禦性的價值。又因人口的流動,年久失修,有些碉樓已出現空置、凋零的景象。但它們本身是台山人在特定的歷史和環境下的創造、積澱和傳承,是記載華僑歷史文化的傳記,是世界文化遺產的延伸,有著不可磨滅的地位。時移事遷,碉樓也應與時俱進。相對凋零沒落,碉樓業主或其後人何不將碉樓交給政府託管,重新修葺、裝飾、宣傳、教育,積極開發其旅遊價值。大力發展台山碉樓旅遊產業,並可充分發揮台山自身的優勢作用,與3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臺山縣政府大樓、汀江圩華僑近代建築群、陳宜禧故居和9處台山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臺山縣立中學、台城譚宅、東風旅店、天橋大廈、禮拜堂、溯源學校紀念堂、人民電影院,端芬翁家樓,斗山浮月洋樓【8】合作開發,以旅遊業帶動台山其他產業的發展,著力營造“經濟繁榮、社會和諧、文化先進”的僑界之家。
碉樓古為今用,促進旅遊業的發展的同時必將帶來對文物一定的損害,要注重碉樓的修繕工作,在發展僑鄉經濟的同時堅持可持續發展策略——保護碉樓,保護華僑文化。專家認為:文化遺產的普及性體現在科普讀物與博物館或遺產本體的開啟展示,兩者相輔相成,使文化遺產的社會性得到公眾廣泛的認同和參與,這是保護遺產的最終目的。【9】因此發展旅遊業並非單純地只注重遊山玩水,食盡佳餚,休閒娛樂,消費購物等,更應突出碉樓的歷史背景和其存在的文化意義,以特有的文化內涵來支撐文化旅遊。在恢復碉樓原來面貌的同時,還要重視其文化內涵的挖掘,把一座座封閉的碉樓變成一棟棟開放性的博物館,定格歷史,再現文化。以碉樓借鏡,教育後人:瞭解祖輩的留洋史,體會學習進取的重要性,感受今日太平的喜悅與發展家鄉的歷史責任,提升僑鄉文化的凝聚力。碉樓除了吸引國內遊客外,還可以開發國外華僑及其僑眷的“尋根”之旅,把僑鄉發展為國際性的旅遊城市,並鼓勵他們開發投資,支援家鄉建設,造福桑梓。碉樓在中西文化美學融合的背後,更是中國近代歷史和海外華僑與祖國根源連系的反映。
六.
小結
從台山碉樓看華僑文化,碉樓既是一部辛酸的流浪史,也是一部輝煌的奮鬥史;既記載了當日的社會形態,也記載了華僑們的愛國主義;既帶有濃郁的歐美文化氣息,又深涵中國傳統文化、僑鄉文化的底蘊。時代在進步,僑鄉在發展,碉樓在需要保護的同時更需要開發,讓世界認識碉樓,認識台山的華僑文化,並以碉樓為橋樑,提升中華民族的文化凝聚力。教育後代以親情、鄉情、友情為紐帶,以血緣、業緣、地緣為基礎,開展廣泛的海外聯誼活動。凝僑心、聚僑力、促和諧,再創僑鄉事業新輝煌。
參考資料:
【1】
《臺山縣華僑志》,臺山僑務辦公司編,1992年出版,P164
【2】
http://baike.baidu.com 《臺山碉樓》,2006.08.10
【3】
朱玉芳,《新寧雜誌》,2005.09.05
【4】
http://www.tsinfo.com.cn ,中國臺山政府門戶公眾網,《敢為天下先 臺山人創造15項中國第一》,發佈時間:
2006年5月12日
【5】
莫秀萍,《臺山華僑及港澳同胞對教育事業的貢獻》,《臺山文史》第1輯, P3
【6】
《臺山縣華僑志》, 臺山僑務辦公司編,1992年出版,P128
【7】
http://www.tsinfo.com.cn 《教育事業》,2004.11.30
【8】
http://dangan.tsinfo.com.cn 《臺山洋樓何日“邁”向世界》,2007.07.04
【9】
邱立眨栋拈T對文化遺產的保護對策》,《濠鏡》,第19期,澳門社會科學學會出版,P25
許雲,又名許芸,女,緬甸歸僑,緬文名字Ma Phyu Phyu Win,祖簡廣東台山水步鎮人。曾任廣東省醫藥學校文學社社長。系澳門緬華互助會青委會常委、澳門社會科學學會會員。論文《溦撍幤返睦硇韵M》在2004年12月澳門《鏡海》總第十八期發表。2007年6月於廣東藥學院藥學系本科畢業。